裤子是包覆在人体腹臀部、大腿、小腿这些复杂曲面的下体服装,由此,裤装结构必须满足人体腹部、臀部形态,同时也应该满足下肢动、静状态下的变形需要。深入研究人体与裤装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能大大提高服装的舒适性、合体性等要求。
图5-11 男西裤裤片结构
(一)人体下体体表与裤装结构的关系
图5-12所示为人体前身下体体表特征与腰、腹、臀围度的分析。人体腹凸、臀凸与腰围形成的夹角a、b,一般情况下a的平均值为8°,b的平均值为18°。这两个角度是设计裤装前、后中缝撇势与困势的依据。腰围、臀围间的距离是裤装结构制图中决定臀围线的依据;腰围线与腿根线是确定上裆深的依据。
图5-12 下体前身与裤前片的对应
后体体表角度与后裤片的对应关系如图5-13所示。臀凸夹角b为18°,臀裂夹角c为10°,这是后中缝撇势与困势的设计依据。其中臀凸夹角大小决定后裤片省的大小,臀裂夹角决定后中缝的困势大小。
图5-13 下体后身与裤后片的对应
(二)裤装结构要素分析
1.放松量的确定
人体运动时体表形态发生变化,并且通过人体体表与服装之间的摩擦作用引起服装的变形。人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体表皮肤变形率不同,所对应服装的松量要求也不同。
(1)横向放松量:横向变化率主要是指围度方向的皮肤变化率,主要包括腰围、臀围、大腿围以及膝围四个部位的皮肤变化率。就裤装版型而言,与动态松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腰围和臀围的变化情况。
①腰围松量:腰围尺寸是人体静立自然呼吸状态下的尺寸,当人体运动或坐在椅子上或席地而坐时,腰围就会产生增量,平均增量为1.1~2.9cm。腰围松量过大会影响束腰后的外观美观性,因此一般取0~2cm(弹性面料除外)。同时考虑到款式造型的需要,放松量可适量加以变化,合体型裤装加放0~2cm,宽松型加放2~4cm,见表5-2。当腰位发生变化时,要先定好腰围的具体位置,再测量加放量。
②臀围松量:臀部是人体下部最丰满隆起的部位,臀部的运动必然会引起围度的变化,臀部运动主要有直立、坐下、前屈等动作,在这些运动中臀部受影响围度增加的量为0.6~4cm。因此臀部的最小放松量为4cm(弹性面料除外)。臀围放松量的设计决定了裤装的合体程度,贴体类裤装0~6cm,较贴体类裤装6~12cm,较宽松裤装12~18cm,宽松裤装放松量18cm以上。
表5-2 不同款式裤装的放松量 单位:cm
(2)纵向松量:纵向的服装松量在裤装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蹲、坐和躯干前屈等人体动作,使裤装的臀部伸展。为了减少阻力和臀部下落现象,在增加围度的同时,还必须增加裤装的上裆松量和起翘量。
①上裆松量:据人体下体运动变形量分析,人体后上裆部位的皮肤运动变形率为40%左右,裤装伸展率为17%,两者之差为23%,则按这个标准计算裤装运动变形量约为23%×裤上裆长(约28~31cm)=5.5~6cm。这个量在裤装结构中的处理为:裤装后上裆运动松量=后上裆起翘量+上裆长增量+材料弹性伸长量。不同裤装上裆长增量可参考表5-3中的数值。
表5-3 上裆长增量 单位:cm
②起翘量:后翘实际上是后上裆缝线和后裆弯的总长增加的量,是为臀部前屈时裤子后身用量增大而设计的。但是起翘量过大会使人体站立时后腰部出现布料涌起现象,因此起翘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同裤装起翘量取值见表5-4。
表5-4 起翘量 单位:cm
2.前后臀、腰围比例分配
3.上裆长的确定
上裆又称上裆、直裆。上裆尺寸合适与否,直接影响裤装的功能性和合体性。上裆长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量取法和间接计算法。
(1)量取法:测量裤长和下裆尺寸,两者相减即可得到上裆尺寸;人体静立时,测量腰部至臀股沟处的长度;坐姿状态下,测量腰部至椅面的距离。三种方法都能得到上裆尺寸的大小。
4.总裆宽的确定
总裆宽是由人体臀胯部的厚度决定的,其宽窄幅度的变化决定裤子的适体性和实用性。总裆宽反映了人体臀胯部的厚度,因此可依据臀围的数据计算得到。由人体计测可知,总裆宽是臀围的12%~14%。表5-5是不同裤型的总裆宽设计参考数据, 一般的裤装结构设计中,随着裤装造型的变化,总裆宽的大小可以在(0.16~0.21)H之间变化。
表5-5 总裆宽设计参考数据
(www.daowen.com)
5.后上裆缝倾角的确定
后上裆缝倾角的变化与人体特征和裤装造型有关。在一般基本裤装结构中,后上裆缝倾角控制在0°~20°。从人体来讲,后上裆倾角随着臀凸的增加而增加。后裆倾斜角的参考设置见表5-6。
6.前、后裤片褶(省)的确定
(1)前片褶的设计:男裤前片为解决臀腰差的量,一般设置褶裥,而不用省。对于正常体型,褶量一般为2~4cm,靠近烫迹线的褶量稍大,靠近侧缝处褶量稍小。由于男子体型曲线不像女性明显,臀腰差相对较小,所以侧缝量不易过大,一般为0.7~1cm,否则会引起侧缝过凸,影响裤装的外观造型。裤褶量受臀腰差大小影响,总褶量为臀腰差值-侧缝撇势-前中撇势=-(0.5~0.7)-(0.7~1)cm。褶的个数一般为1个或2个,主要受款式造型和褶量的控制。总褶量为3~4cm时,可设计成1个褶;总褶量为5~7cm时,可设计成2~3个褶。褶位以烫迹线为参考依据,单褶设置在烫迹线上,多褶时设计在烫迹线与侧缝线之间。
表5-6 后上裆倾斜角的设置
(2)后片省的设计:后片省的大小由臀凸及腰臀差决定。男裤的总省量为3.5~4cm,可以设计成2个省,每个省的大小应控制在2~2.5cm,最大不能超过3cm。值得注意的是,前片可以设计成无褶造型,但后片一般都有省。对于休闲类牛仔裤可以把省转移至分割线内。后片省的位置由袋位决定,一个省设置在口袋中间,另一个省则在口袋边缘向内2cm处。无口袋的款式,省位由臀凸的位置决定,与裙装省的设置类似。省道的长短与臀凸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通常靠近后中线的省大取2~2.5cm,省长10~11cm,靠近侧缝省大1~1.5cm,省长9~10cm。有口袋时,可参考袋位的高低设计省的长短,将省尖隐藏在后袋嵌线中。
7.其他规格的确定
(1)裤长:裤长的量可按自己喜好及流行而定。一般按照身高的比例进行设计,取值公式可定为:长裤(0.5H+10)~(0.6H+2)cm;中裤(0.4H+5)cm~0.5H;短裤0.3H-(5~10)cm;超短裤≤0.3H-(10~12)cm。
(2)脚口:脚口大小与臀围关联度较高,所以脚口的量可按臀围比例计算得到,参考计算公式为:瘦脚裤≤0.2H-3cm;直筒裤=0.2H~(0.2H+5)cm,喇叭裤≥0.2H~(0.2H+5)cm。
(3)中裆:中裆尺寸依裤腿造型及脚口大小而定。
(三)试样与修正
人体下身是大幅度的曲面,裤装的结构不能很好地符合人体腹部、腰部、臀部,就会造成样板的某些疵病。宽松的裤装问题比较少,贴体西裤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
1.裤身整体疵病补正
(1)裤身肥大或偏窄:当裤身肥大时会产生松垂的纵向褶皱,相反偏窄会使腰腹部产生横向的受力皱褶。这主要是裤装腰、臀部的尺寸过大或过小引起,具体补正方法都应在侧缝、省(褶)、裆宽部位放大或收小,如图5-14所示。裤身肥大的板型修正方法与图5-14相反即可。
图5-14 裤身窄小的板型修正
(2)挺缝线歪斜:正常裤装的挺缝线应该是一条从腰口垂到脚口的铅垂线,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挺缝线歪斜的情况,或向外倾斜,或向内倾斜,穿着不舒服。产生挺缝线歪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面料的丝绺歪斜;也可能是在裁剪排料时前后裤片的丝绺不正;或者是缝制过程中上下片缉缝松紧不一致造成;有时是熨烫中侧缝和下裆没有对准造成的;也可能是穿着者体型问题引起。挺缝线歪斜的板型修正方法很多,可以在前片修正,也可以在后片修正,也可以修正裆弯弧线,如图5-15所示。如果向外斜,可以将挺缝线向下裆缝移动,或补正裆围;若向内斜,则将挺缝线向侧缝移动。也可以归拔裤片纠正歪斜现象:比如外斜,则将前后裤片中裆线以上10cm左右的侧缝处拔开,下裆缝处归拢,可以纠正挺缝线歪斜现象。
图5-15
图5-15 挺缝线歪斜的板型修正
2.上裆部分疵病补正
(1)兜裆:兜裆是裤子臀部出现紧绷状态的皱褶。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上裆围长太短,具体解决方法如图5-16所示。
图5-16 兜裆的板型修正
(2)夹裆:后中裆缝夹进臀沟,形成夹裆。可将后片上裆凹势适当增大,下裆缝放出,增大后裆宽来解决这一现象,如图5-17所示。
图5-17 夹裆的板型修正
(3)臀围紧绷:裤子臀部出现横向褶皱,侧缝向后裤片偏移,是因为臀部尺寸太小引起;也可能穿着者为凸臀体。其补正方法是将后中缝抬高,侧缝放出,改变腰臀部的尺寸,具体如图5-18所示。
图5-18 臀围紧绷的板型修正
3.下裆部分疵病补正(裤内侧缝吊起)
裤子下裆缝抽紧,使得脚口向上提,裆底部位不平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后裤身的挺缝线不顺直;侧缝和内侧缝的倾斜度相差比较大;也可能为后上裆缝的倾角过小;后内侧缝的凹势过大;缝制时后裤身内侧缝没有进行归拔熨烫。针对以上情况具体补正方法需根据情况而定,板型补正可参考图5-19所示。
图5-19 内侧缝起吊的板型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