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服装结构原理及补充方法

服装结构原理及补充方法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不妨碍人体的动作,服装需要尽可能满足此时的变形,一般可以通过材料的弹性与结构的补充来实现。实际应用中,通常以上平线处的偏移量控制撇胸大小,一般为0.7~2cm。肩省也可以部分留在肩缝,通过归拢、吃缝等工艺手段处理,部分转移至袖窿作为松量,这种方法适用于较贴体的服装。由于颈部动作对颈根围的影响较小,可以不考虑动态放松量。在实际应用中,领窝结构要根据领型作相应调整。

服装结构原理及补充方法

(一)胸围的确定

表3-2 不同造型的男装胸围松量 单位:cm

注 表中松量适用于Y、A体型,对于B、C体型,松量则需要根据体型酌情减小。

(二)胸宽、背宽、袖窿宽的确定

人体胸围可分为前身宽、腋宽、后身宽三部分,与上装的胸宽、袖窿宽、背宽相对应。男装原型在确定胸宽、背宽、袖窿宽时,首先需要考虑人体的正常比例,然后加入各区域所需要的动态松量。

1.静态人体

男子正常体的胸围分布的比例关系如图3-4所示。

图3-4 人体胸围分布比例

2.动态人体

人体做简单而必要的动作时,关节需要屈曲、旋转,肌肉需要舒展、收缩,从而引起体型的变化,并最直接地表现于相应部位体表皮肤的伸缩。为了分析动作时体表的变化情况,将人体表面网格化,当手臂分别做侧平举、上举动作时,前后身伸缩变化情况如图3-5所示。

图3-5 人体动态体表变化

由图3-5可知,动态人体结构的上半身变化最大的部位是肩、胸、背、腋窝,而腰部变化较小。肩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宽度方向的收缩;胸背部的变化以横向拉伸为主,且背部拉伸的幅度明显大于胸部;腋窝的变化以纵向拉伸为主。

为了不妨碍人体的动作,服装需要尽可能满足此时的变形,一般可以通过材料的弹性与结构的补充来实现。通常生活装所选定的材料,其弹性是有限的,所以主要通过结构调整来满足人体动态需要。具体地,衣身需要较大的背宽横向松量,较小的胸宽横向松量,较大的侧缝纵向松量。横向松量可以通过加大衣身宽度(胸围松量)实现,而下摆基本平齐的正常着装要求使得侧缝区域的纵向松量无法单独给出,只能以该区域(袖窿宽)横向松量的形式储备,当动作需要时,横向松量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纵向延伸量。

3.原型公式

原型制图时,在人体特征基础上,考虑动态的需要与制图的方便,进行胸、背宽公式的调整。

原型中半胸围松量为8cm,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见表3-3。

表3-3 胸宽、袖窿宽、背宽松量分布情况 单位:cm

由表3-3中可以看出,松量分布背宽>袖窿宽>胸宽,与动态需求一致。

当服装为宽松造型时,胸围的放松量需要追加,此时增加的放松量称为款式松量,这部分松量应该根据宽松的部位及相应的宽松度进行分配,而不再根据人体比例及动态需要进行分配。一般地,胸宽、背宽会加大,而袖窿宽变化较小,同时袖窿深会加大,具体变化见袖窿调整部分。

(三)肩宽与背宽

从人体动态分析,当手臂运动时,肩部处于收缩状态,不需要动态松量,所以肩宽的设计不以运动为主。但制图时为了保持正常的袖窿形状及造型比例,肩宽与背宽需要相互协调。

正常情况下,不带有肩省的后片冲肩量为1.5cm。当体型有所变化,如果按照正常比例作出相应结构图,再满足肩宽(控制部位)要求时,可能出现冲肩量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无法作出正常袖窿。这时应该基本保持冲肩量正常,适当调整背宽,如图3-6所示。

图3-6 基于肩宽的背宽调整

服装造型和款式需要加大肩宽时,背宽应该随之加大,使得后背松量变大,静态时会以纵向褶的形式储备。

(四)肩斜

如图3-7所示,平面状态下的肩斜角度,由人体颈侧及肩头的体表特征决定。肩线同时满足这两部位体表纵向线的不同长度,自然形成一定斜度。而这两条体表纵向线的长度,不仅与人体立体状态下的肩部上方倾斜角有关,还与颈侧区域与肩头区域的厚度有关,而颈侧厚度大于肩头厚度,所以平面状态下的肩斜要大于立体状态下的肩部倾斜角。由于男性体型为背厚胸平,以肩棱为界分开前后肩斜时,a-b>c-d,后倾角略大于前倾角。而且为满足造型需要,后肩缝一般都有吃势,肩斜角度较大时也便于缩缝。男性正常体型的肩部倾斜角为18°~19°,使用原型制图时,前肩斜为18°,后肩斜为22°。

图3-7 肩斜的确定

前后衣身的肩线分界可以根据款式需要调整,设计时将前、后肩斜拼合,根据需要确定肩线的位置及走向,此时肩线的主要作用体现为装饰性分割,常用于衬衫与夹克等。

(五)胸省的分散

男性体型与女性体型具有明显的差异,男装前身的浮余量较女性小,原型中胸省位于腋下,省口大小为。由于男性着装要求服装造型多为直线型,胸省一般不直接出现在款式中,需要进行分散隐蔽,如图3-8所示。

(www.daowen.com)

图3-8 胸省的分散

1.撇胸

胸省可以部分转移至前中线,使胸围线以上部分的前中线出现偏移,形成“撇胸”;同时前中线在胸部区域加长,需要在后续的工艺中进行归缩处理。由于归缩工艺可解决的省量有限,一般的撇胸量不宜过大(≤5°)。实际应用中,通常以上平线处的偏移量控制撇胸大小,一般为0.7~2cm。这种方法常用于贴体及较贴体类的服装。

2.下放

胸省还可以部分转移至腰节线,使得腰节线打开呈折线状,同时在侧缝处形成起翘,侧缝倾斜;将起翘后的前侧缝与后侧缝下端比齐,腰节线的前中区域比后腰节线出现下落,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下放”。下放的量越大,前腰围的松量也越大,所以较小量的下放适用于贴体及较贴体类的服装,并且需要加大腰省收量,同时注意保持侧缝的倾斜状态,否则会造成衣片在侧区(尤其是腰节线上)的缺失,如马甲、贴体衬衫等;较大量的下放适用于宽松及较宽松类的服装,因为已经放大了衣片的侧区,此时前侧缝的倾斜可以忽略,如较宽松的男衬衫、夹克等。

3.袖窿松量

胸省还可以部分转移至袖窿,作为前袖窿松量,增加人体动态舒适量。

一般情况下,为实现一定的服装造型,这三种分散方法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

(六)肩省的分散

由于男性背部厚实,男装后身浮余量较女性大。肩省分散时,可以在通过肩胛凸点附近的肩背区域设置分割线,将省量转移至分割线处,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宽松的服装。

肩省也可以部分留在肩缝,通过归拢、吃缝等工艺手段处理,部分转移至袖窿作为松量,这种方法适用于较贴体的服装。

(七)领窝的调整

领窝是衣身与领的连接线,既需要与人体表面特征吻合,又需要适应领型的要求。原型基础领窝,自BNP经过SNP至FNP,与人体颈根围一致,如图3-7所示。由于颈部动作对颈根围的影响较小,可以不考虑动态放松量。

在实际应用中,领窝结构要根据领型作相应调整。配合贴体型立领(衬衫类)时,后领窝需要上提约0.3cm;配合翻折领(外套类)时,领窝宽度需要沿肩线加大0.3~0.5cm,前领窝深度则根据款式需要而定。

(八)袖窿的调整

袖窿是衣片与袖的连接线,位于人体上肢与躯干的交界区域,其形状与长度对上肢活动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考虑动态松量。

1.袖窿深

图3-9 袖窿深的确定

2.袖窿比值

袖窿在闭合状态下的形状应该与臂根截面相似,为了方便描述袖窿特征,将有效的窿宽与窿深的比值定义为袖窿比值,窿深取前、后袖窿深的平均值。常用袖窿比值为0.6~0.7,宽松型服装比值较小,贴体型服装比值较大。男装原型的袖窿比值约为0.7,这时的基本袖窿适合于较贴体类服装,配合高袖山的贴体袖,如西服、合身夹克等。宽松式服装加大了胸背宽度、相对减小了窿宽,为保证足够的袖窿弧线长度,还需要加大窿深,使整个袖窿呈狭长状,袖窿比值减小,配合低袖山的宽松袖;同时,由于窿深加大,使衣身侧缝变短,纵向动态舒适量减小,低袖山宽松袖较长的袖底缝正好可以弥补侧缝的不足,宽松和较宽松造型的服装多采用这种结构。

一般情况下,袖的造型与衣身造型要协调一致,两者对袖窿的要求也一致。当袖的造型与衣身造型不同时,要以袖的造型需要来确定袖窿形状。

进行具体款式的结构设计时,根据胸围松量的分布先确定袖窿宽度,适当选择袖窿比值后可以确定袖窿深度,进而确定袖窿弧线。

3.袖窿线的形状与长度

比值较大的贴体型袖窿,弧线的曲度较大,接近于臂根截面形状,“去多留少”,符合人体静态需求,参见本章“西服原型”;比值较小的宽松型袖窿,弧线的曲度较小,“去少留多”,符合人体动态需要,参见本章“衬衫原型”。

4.袖窿位置的调整

正常的袖窿环绕人体臂根,并在腋下留出一定间隙,与人体静态吻合。实验证明,当衣身和袖的连接线避开臂根区域时,更利于人体动作,使服装的运动机能性更好。因此,要求动态舒适性好的服装多采用肩袖互借型的袖窿,对应插肩袖或压肩袖型。

5.不同造型服装的袖窿结构

不同造型的服装,对应的袖窿形状也不同,如图3-10所示。各类袖窿的结构特征见表3-4。

图3-10 不同造型服装的袖窿结构

表3-4 不同造型服装的袖窿结构特征 单位:cm

注 AH为袖窿弧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