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方法和考虑因素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方法和考虑因素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8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是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方法和考虑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防洪、发电、灌溉、供水及航运等目的,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由于忽视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需求,这些工程设施对水生态系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胁迫。

这些胁迫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由于筑坝和筑堤造成的环境的非连续性;由于自然水环境的人工改造形成的渠道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维系水环境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水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也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水污染防治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保障。

1.水生态环境修复的概念

水生态环境修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水环境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它需要掌握破坏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或阻止其恢复的自然或人为因素,调查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对生态系统有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2.国内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现状

任何修复方案都应该承认水环境的现状。在任何情况下,水环境都不会恢复到其原始状态。水环境修复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水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公众参与、政府行为等诸多社会因素。将来的水环境管理不应仅将重点放在调整水环境系统来适应人类的需要上,而更应着眼于在流域范围内,调整人类的开发行为来适应水生态环境系统。

(1)国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现状。20世纪90年代,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水论坛会议”、“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核心议题,这些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水生态与水环境科学在全球的交流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水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2)国内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现状。近年来,水利部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重视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注重生态用水。特别是通过调水改善水环境、湖泊和湿地生态功能,做了很多工作。从2001年开始,连续组织了几次规模比较大的调水工程,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输水、引岳济淀、黑河调水到居延海、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等,为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了有益探索。正在实施的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将生态用水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届时将不仅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还将对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作用,支撑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4年8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是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2月,水利部举办了“全国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培训班。8月又举办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论文征集活动,全国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及专业工作者踊跃参加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论文征集活动。

各流域机构和地方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也逐渐展开。首先是制定规划,海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海河流域生态与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科学制定了流域生态与环境恢复目标和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工程措施,为切实当好河流生态代言人,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与环境提供了依据。《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通过审查,《桂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提出的漓江大水系“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整体生态修复规划得到批准。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各流域机构和地方根据国家建设和地方的实际需求,从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示范研究工作。北京市自1998年以来,先后治理了长河、昆玉河、清河、转河等河道,在如何处理好城市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总结出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等先进理念。浙江省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开展以河道综合整治为主的城乡水环境建设。山东省在南四湖建设了较大规模的人工湿地示范工程,规划建设面积3000亩,对改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水质起到了很大作用。(www.daowen.com)

3.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方向

(1)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针对我国自然、经济及社会属性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从流域整体出发,深入研究并掌握我国不同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现状、特点以及演变趋势,建立水生态系统状况评价方法,构建流域水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框架体系。具体包括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发展趋势及演变机理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监测信息技术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评价方法研究等。

(2)与水生态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系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开发与水生态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体系,降低和缓解工程对于水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具体包括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生态友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雨洪资源化的水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等。

(3)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特点,研究完善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规划方法和不同阶段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从流域整体的角度出发,研究流域上下游及区域间相互协调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具体包括水功能区的生态指标扩展研究,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法研究,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研究等。

(4)流域水污染控制及水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与管理。结合我国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发我国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具体包括水污染控制研究、受损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管理研究等。

4.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水生态建设要以水定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在年降水量300~400mm以下的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乔木,应以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混交。在沙漠、戈壁和荒漠上生长的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刺、骆驼刺、甘草、旱芦苇、梭梭等是适生的植物,是经得起考验的,应加强保护。在草原地区,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加快草原建设和草场的恢复保护。目前开展的水生态建设,建立人工防护林、人工草场有重要作用,但选用树种和草种单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存在很大风险,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相比较,发生生态灾害的风险很大,如黄土高原大面积人工林树种选择不当及其形成的“小老树”、“秃顶树”和严重的土壤干层等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宁夏“三北”防护林有着惨痛的教训,由于单一杨树林天牛病虫害流行,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一定要面向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否则事与愿违。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等都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领导干部要审时度势,把握方向,尊重并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2)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水生态修复要想稳步、健康、持久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广大农牧民是开展水生态修复的主体,一方面要依靠他们来实施水生态修复,另一方面,水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水生态修复要与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要与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这样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根本措施,把解决群众的粮食和增加群众收入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处理好国家要“被子”和农民要“票子”的关系,保障二者“双赢”。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充分发挥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开展水生态修复大大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丰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实践证明实施水生态修复不仅在南方,而且在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也都是可行的,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进一步开展水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4)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搞好水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好的成效。一是在管理上要突出综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在治理措施上要突出综合,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三是在效益上要突出综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四是山川秀美的目标要突出综合,不仅要山川秀美,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而且还要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