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径流分布和年降水量分布一样,总的趋势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递减;新疆、甘肃交界以西,则由西向东递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同时,由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加上下垫面条件的差异,使得年径流的分布更为复杂,呈现多种非地域性变化。年径流不仅地区上变化明显,年内各月、年际之间亦有明显的不同。
1.年径流的地理分布
我国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7115亿m3,平均径流深284mm,即年降水量的43.8%转化为河川径流。年径流地理分布总趋势由东向西北递减。100mm年径流等值线大致与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相当,走向一致,等值线以东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等值线以西为半干旱或干旱区。按径流深的大小,可划分为丰水、多水、过渡、少水、干涸5个明显不同的地带。
(1)丰水带。年径流深大于800mm,包括东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台湾、云南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年径流深最大值在台湾中央山地和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靠近中印边界一带,可达4000~5000mm,东南沿海主要山地的年径流深为1600~2000mm。年径流系数一般在0.5以上,部分山地超过0.8。
(2)多水带。年径流深在200~800mm之间,包括长江流域大部、淮河流域南部、西江上游、云南大部,以及黄河中上游一小部分地区。部分山地年径流深可达1000~2000mm。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4~0.6。
(3)过渡带。年径流深在50~200mm之间,包括大兴安岭、松嫩平原一部分、三江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大部、燕山和太行山、青藏高原中部、祁连山山区及新疆西部山区。此带内平原地区年径流深大部分为50~100mm,年径流系数为0.1左右。山区年径流深为100~200mm,年径流系数为0.2~0.4。
(4)少水带。年径流深在10~50mm之间,包括松辽平原中部、辽河上游地区,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北部及西部部分丘陵山区。本带内平原地区年径流一般为10~25mm,黄土高原为10~50mm,部分山区可达50mm以上。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1左右,个别地区小于0.05。(www.daowen.com)
(5)干涸带。年径流深小于10mm,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本带内不少地区基本不产流,年径流系数只有0.01~0.03。
2.年径流的年内变化
径流的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我国大部分地区河川径流靠雨水补给,季节变化剧烈,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汛期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枯水期水量很小,水源不足。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60%以上,其中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和西南大部分地区为60%~70%,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70%~80%,广大西部地区为60%左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于流域内热量的变化比雨量变化小,所以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地下水补给比例大的河流,其年内变化也较小。大江大河因接纳不同地区径流的汇入和地下径流的补给,径流的年内分配也较均匀。
3.年径流的年际变化
年径流的年际变化较降水更为剧烈,北方大于南方,水量越贫乏的地区,丰枯年间的水量相差越大。以历年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指标,长江以南各河一般小于3倍;淮河、海滦河各支流可达10~20倍,部分平原河流甚至更大。年径流的变化,补给时枯时丰的情况,而且存在连续枯水和连续丰水的情况。如黄河在近60年中出现过从1922~1932年共11年的少水期,该段时间年径流的平均值比正常年份少24%,也出现过1943~1951年连续10年的丰水期,该段时间年径流的平均值比正常年份多19%。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现过1898~1908年连续11年和1916~1928年连续13年的少水期,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值少40%;也出现过1960~1966年连续7年的丰水期,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值大32%。海河近60年来连旱、连丰更频繁,如1919~1923年、1927~1931年、1941~1943年、1946~1948年、1965~1968年、1971~1972年等连续2~3年甚至5年的干旱,以及1954~1956年、1963~1964年等连续2~3年的洪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