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合金化技术为非调质钢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生产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生的能源危机直接促成了非调质钢的出现及发展。1972年,德国THMS- SEN公司开发了第一种非调质锻钢49MnVS3(铁素体-珠光体组织,抗拉强度为850MPa),取代了调质CK45钢(相当于45钢)制造汽车曲轴,提高了锻件成品率、可加工性、疲劳性能、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此钢种很快在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用于汽车曲轴、连杆等锻件的生产。德国奔驰汽车曲轴使用非调质钢代替40CrMn调质钢制造;瑞典沃尔沃汽车制造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非调质钢的年用量就达3万多吨,其目标是除渗碳件外,所有锻件全部采用非调质钢生产;随后英国钢铁公司建立了Vanard热锻用非调质钢系列,法国SAFE公司开发了一系列METASAFE钢。此外,美国福特、意大利菲亚特及俄罗斯伏尔加汽车厂都采用非调质钢制造曲轴、连杆等零件。近年来,日本研究微合金非调质钢最为活跃,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汽车的行走部件和汽车发动机的曲轴、连杆等。目前,非调质钢在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工程机械行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已经大批量使用非调质钢。
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非调质节能钢材,但品种不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冶金质量不稳定因素和控冷设备等难题。1995年10月10日,我国发布了GB/T15712—1995《非调质机械结构钢》标准(现为2008版),并于1996年3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这种钢的名称为非调质机械结构钢。该标准对非调质机械结构钢的定义为:在中碳钢中添加微量合金元素(V,Ti,Nb和N等),通过控温轧制(锻制)、控温冷却,以在铁素体和珠光体中弥散析出的碳(氮)化合物为强化相,使之在轧制(锻制)后不经调质处理,即可获得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经调质热处理后所能达到的力学性能的钢种。(www.daowen.com)
这样的定义与ISO11692:1994的规定是一致的。它概括了这类钢种中用量最多的钢的特点,即微合金化、控轧(锻)控冷、析出强化、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非调质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