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非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的过程。但这种转化在达到最终平衡状态前,往往要经历几个过渡阶段。下面以Cu含量为4%(质量分数)的铝合金为例,来说明时效过程的几个阶段。
1.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无序的,如图2-24a所示。
图2-24 Al-Cu合金时效结构变化示意图
在时效开始阶段,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为G·PⅠ区。此时,G·PⅠ区与基体α相保持共格联系,共格边界出现了弹性畸变;由于溶质原子的偏聚,G·PⅠ区内的晶格也发生严重畸变,使合金的强度、硬度上升,如图2-25所示。G·PⅠ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4b所示。
图2-25 Al-Cu合金在130℃时效时的硬度及结构变化
一般认为在淬火温度下,合金中就已经存在G·PⅠ区了,只是通过淬火将其固定下来,而在随后的时效时再长大。因此,淬火温度越高,冷却速度越大,被固定下来的点缺陷越多,越有利于增加G·P区的数量,减小其尺寸。
2.G·P区有序化——G·PⅡ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的基体α相仍然保持共格联系,但其尺寸较G·PⅠ大。G·PⅠ区的原子直径为40~50Å(1Å=0.1nm),厚度只有几个原子间距。G·PⅡ区的直径为100~400Å,厚度为10~40Å。由于G·PⅡ区弹性畸变范围增大,故使硬度进一步提高,如图2-25所示。G·PⅡ区结构示意图如图2-24c所示。(www.daowen.com)
在各种合金中,G·P区的形态取决于溶质和溶剂原子直径的差别。当两者相关较大时,G·P区呈片状,如Al-Cu合金;当两者相关较小时,G·P区呈球状,如Al-Zn、Al-Mg合金。
3.形成过渡相
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继续偏聚,那些大于临界尺寸的G·PⅡ区发展长大,形成过渡相θ′。θ′相的化学成分与θ相(CuAl2)相同。θ′相具有正方晶格,和基体的联系已不像G·P区那样完全共格,只是局部共格联系。因此,由共格联系引起的畸变也有所减轻,表现在合金性能上是硬度开始下降,如图2-25所示。θ′相的结构如图2-24d所示。
4.形成稳定的θ相
在时效过程的后期,过渡相θ′继续长大,共格面附近的畸变也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共格关系被破坏,θ′相变成稳定相θ相(CuAl2)。这时,θ相完全脱离了母相,并有自己的独立晶格,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这种相的质点。这时合金的强度将超过极大值,并开始下降,称为过时效。如果时效温度再升高或时效时间再延长,则第二相θ质点聚集长大而变得粗大。稳定相θ形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4e所示。
由此可见,时效的一般规律是:先在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成亚稳偏聚状态,如溶质原子偏聚区(即G·P区),继而形成亚稳过渡相,最后形成平衡(稳定)相。G·P区与基体(过饱和固溶体)是完全共格的,其晶体结构也与基体相同,故不能当作“相”。亚稳相与基体可能完全或部分共格,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其晶体结构与基体不同,依据合金的成分不同,这种亚稳过渡相可能不止一种,常以θ′、θ″等表示之。平衡相也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常以θ表示,它与基体呈非共格关系。G·P区、过渡相和平衡相是不同阶段的析出物,应有各处不同的固溶度曲线。现根据析出物的亚稳程度,将其固溶度曲线依次排列在亚平衡相图上,并与平衡相图重叠,如图2-26所示。G·P区的固溶度最大,平衡相的固溶度最小。因此可推断,在形成G·P区时,它与基体相之间的浓度差最小,而析出平衡相时,它与基体相之间的浓度差最大。
由于G·P区与基体相呈完全共格关系,界面能较小,使其形核功较小,加之它与基体相间的浓度差小,使之较易通过扩散而形核和长大,所以尽管从热力学上看,其相变驱动力比析出平衡相时小,但在整个时效过程中,其析出的次序一般是:G·P区→亚稳过渡相(θ′、θ″)→平衡相(θ)。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合金的显微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
但是,如果时效温度高于G·P区完全固溶的最低温度(如图2-26中的t1),则时效过程一开始就形成过渡相θ″,而无形成G·P区阶段。这表明,时效温度越高,即固溶体过饱和度越小,时效的阶段数便越少。
图2-26 各种析出物的固溶度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