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时效原理:合金强度背后的化学偏聚现象

时效原理:合金强度背后的化学偏聚现象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大多数进行时效强化的合金,原始组织都是由一种固溶体和某些金属化合物所组成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淬火常称为固溶处理。一般情况下,在溶质原子从过饱和固溶体析出的过程中,合金的硬度或强度会逐渐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硬化或时效强化,有时也称为沉淀硬化或沉淀强化。这种合金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目前多数时效理论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时效原理:合金强度背后的化学偏聚现象

快速冷却抑制了钢铁中的共析转变,得到非平衡组织,因此常采用淬火+回火的热处理方法控制其性能。但是在许多非铁金属材料中无共析转变,而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即依靠材料中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第二相粒子来提高强度与硬度。这个过程被称为时效硬化。

如何才能在合金中产生细小弥散分布的第二相粒子呢?实际上时效的过程是由三个步骤完成的:选择合金成分,只有合金元素组成有溶解度变化的相图时,才能够采用固溶+时效的方法来提高材料的强度与硬度;固溶处理(第一次加热+第一次冷却);时效处理(第二次加热+第二次冷却)。

绝大多数进行时效强化的合金,原始组织都是由一种固溶体和某些金属化合物所组成的。其中,固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时效处理前进行淬火,就是为了在加热时让更多的溶质溶入固溶体中,随后在快速冷却过程中溶解度虽然下降,但是过剩的溶质来不及从固溶体中析出,而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淬火常称为固溶处理。

由此可见,合金经淬火后,其固溶体中的溶质元素将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固溶体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有自发析出溶质原子的趋势。此时,如果在室温或某一定的高温下溶质原子仍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那么随着时间的延续,过饱和固溶体中的溶质元素将析出,从而使合金的性能发生变化,这就是时效,如图2-23所示。如果这一变化过程是在室温发生的就称为自然时效,如果是在某一定的高温下发生的就称为人工时效。由此可见,要发生时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978-7-111-45480-9-Chapter02-24.jpg

图2-23 淬火后时效的工艺过程示意图

1)溶质元素在固溶体中应具有一定的固溶度,并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www.daowen.com)

2)淬火处理后溶质元素处于过饱和状态。

3)在较低温度(室温或高于室温)下,溶质原子仍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溶质原子从过饱和固溶体析出的过程中,合金的硬度或强度会逐渐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硬化或时效强化,有时也称为沉淀硬化或沉淀强化。这种合金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目前多数时效理论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硬化区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此以铝合金为例来加以介绍。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就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速度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它有从不稳定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变的自发趋势。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就会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而硬化区的尺寸越小。同样的道理,淬火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就会越多,越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