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山变迁:三代人见证的故事

古山变迁:三代人见证的故事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三代人的眼里,折射出上川镇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辛世元辛世元瘦而精干,精明的眼里闪烁着农民特有的自信。辛世元说,加上去年工程收入2万元,全家人的人均纯收入就是7000元左右。谈起今后的打算,辛世元说:第一个打算是争取今年入党;第二个打算是在公路旁建个交易市场;第三个打算是继续带领村里人致富。逯玉兰在这位女孩子的眼里,她的家乡是美丽的。

古山变迁:三代人见证的故事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广袤的引大灌区腹地孕育着春潮,在上川镇黄茨滩村辛世元家里,我们和乡亲们拉起了家常。从三代人的眼里,折射出上川镇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柴世江(50年代的大队支部书记)

老人身着藏蓝毛料中山装,脚穿黑皮鞋,透着一股儒雅之气。听清来意后,他打开了话匣子。

老人从吃住用度的变化说起。老人说,改革开放前,村里人都对付着过,天旱得厉害的一年口粮就接不上茬。就说吃的水吧,是漂浮着羊牲口尿粪与蛆的涝坝水;菜呢,夏天不外乎韭菜、苦苦菜,冬天腌的是酸菜;清油呢,一家子一年也就吃个两三斤,还节省得不得了。住的是尕房房,装的是尕窗窗,盖的是烂被被,老人风趣地说,当时就是孩子的舅舅来了,也不过擀个面条子,炝些葱花子,过年来碗烩酸菜。

说到如今的好日子,老人眉飞色舞。他说,引大水过来后,我们水窖里装的是清亮亮的天堂水,住的是大瓦房,里面电器、电话、液化气一应俱全,盖的是绸子缎子被面的新被子,平常吃的就是新鲜菜,就咱村4社一下子发展了46个日光温室,过年吃腻了爆炒清炖的牛羊鱼肉,就吃起火锅,更别说一年吃多少斤清油了。就我们家,一年都要消费40千克呢。

辛世元(现任村委会义务会计,工程承包商)

辛世元瘦而精干,精明的眼里闪烁着农民特有的自信。令他觉得骄傲的是,他是村里第一个给引大搞土建工程的人,每年都要带村里的年轻人靠包工程挣钱。

他说,从1981年开始,他就开始“折腾”。1993年5月份起,拉起一支20多人的建筑队上引大搞土建工程,这几年主要在东二干四工区搞工程。“没有引大入秦工程,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辛世元说起引大,充满感情。

我们开玩笑,“你们七口人住着16间房,屋子里通了暖气,养着鲜花,真是现代的‘地主’啊”。一席话惹得大家笑了起来。(www.daowen.com)

辛世元接着话茬说,比起过去的地主老财,我们现在比他们还要惬意呢!我家干农活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哪像过去的地主骑个毛驴硌得屁股疼!

1994年黄茨滩村的村民们起砂平田,1996年开始种水地,当年亩产达到250千克,比砂田的产量足足多了200千克。这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老乡们又种起了胡麻、大豆等经济作物,把庄稼活朝活里做。

辛世元包工程不撂责任田,妻子达维兰务弄庄稼地,一年也挣来一笔不少的收入。他算起地里的收入头头是道:

去年他家收小麦2000千克,大豆500千克,胡麻50千克,洋芋7分地挖了1000千克。仅胡麻、大豆就卖了1700元,水费、肥料钱就出来了。今年看到玫瑰行情好,他又压了1.3亩地的玫瑰苗,那也是钱呐。

辛世元说,加上去年工程收入2万元,全家人的人均纯收入就是7000元左右。致富不忘众乡亲,辛世元在村里当会计,分文不取,不要工资,大伙儿都称他“不拿工资的会计”。谈起今后的打算,辛世元说:第一个打算是争取今年入党;第二个打算是在公路旁建个交易市场;第三个打算是继续带领村里人致富。

逯玉兰(上川初级中学初三(2)班学生)

在这位女孩子的眼里,她的家乡是美丽的。她在作文中写道:自从引来天堂水,上川旧貌换新颜。昔日的砂田变成了水田,条条水渠四通八达。一到春天,到处绿油油的一片,小树年年栽年年绿,上川在我眼里就像一位绿衣姑娘,从头到尾都带着青春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