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参与引大灌区建设20年,见证一滴水的奇迹

参与引大灌区建设20年,见证一滴水的奇迹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当我提笔回顾自己在引大灌区建设道路上走过的历程,心潮澎湃,不知如何下笔。突然觉得,在引大工程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自己就像滔滔大通河激流中的一滴水,从百公里外的天堂寺随波而来,滋润着秦王川大地的一方禾苗,浇灌着秦王川大地的万亩林田,做着自己微薄的贡献。我们几个从甘肃省水利学校毕业的同学,被分配到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

参与引大灌区建设20年,见证一滴水的奇迹

今天,当我提笔回顾自己在引大灌区建设道路上走过的历程,心潮澎湃,不知如何下笔。突然觉得,在引大工程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自己就像滔滔大通河激流中的一滴水,从百公里外的天堂寺随波而来,滋润着秦王川大地的一方禾苗,浇灌着秦王川大地的万亩林田,做着自己微薄的贡献。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心灵上就留下了一道引大入秦工程的烙印。那是大约1977年夏天的时候,整个生产队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我们生产队在引大入秦工程岸门沟工地上班的3个小伙子,到大通河里洗澡被河水卷走了。在叔伯大婶们的哭嚎声中,我知道了引大、大通河和秦王川,知道了百公里之外的大通河水对我们庄浪河两岸和秦王川大地的重要作用,也知道为了引来大通河水,父辈们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亲眼目睹了父辈眼中对引大之水的期盼和无奈。小小的心上做着和父辈们相同的梦,梦想有一天“引大之水天上来,千树万地遇润泽”。

1994年7月,此时正值引大工程总干渠竣工通水在即,灌区大面积的起砂平地迫在眉睫。我们几个从甘肃省水利学校毕业的同学,被分配到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当时,中川、秦川、古山等有平田起砂任务的乡(镇)都成立了指挥所,我和另一名女同学一起被安排到刚刚成立的古山指挥所。

我的家在庄浪河畔的保家湾村。第一次来到这广袤无垠的沙滩里,使我惊诧不已,大白天放眼望去,都分不清东南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和电线杆子,毒辣辣的太阳烤得砂地里的砂子沙沙作响。来到这个从未来过的地方,心里彷徨犹豫,忐忑不安。但是想想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想父辈们的梦想和愿望,对引大事业的向往最终还是战胜了动摇。

当时,指挥部经费虽然紧张,但还是给我们每人配备了一辆自行车,每个指挥所还有一辆“三马子”。指挥所全体成员在技术负责同志的带领下,早出晚归,按照渠、路、林、田规划设计原则,逐村进行起砂平地规划放线。大家团结协作,立杆、测量、定桩、规划设计,完成图纸。基本上每天都要在砂地里走上10公里左右,砂地虽不是沙漠,但行走起来却和沙漠里差不了多少,脚踩下去拔起来有点吃力。完成放线后,每人包片负责技术服务指导工作,指导推土机起砂平地,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将砂坝、渠、路的位置弄错,或者造成路、林带位置不合适。同时还要检查验收砂是否起得干净,地是否平整。每天还要按时完成日志,记录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工地上随时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渠通平川

轰轰烈烈的起砂平田配套工程开始了,每个工地有4~5辆推土机、二三十辆农用车和五六十辆架子车,人工投入每天都在200人以上。场面热火朝天,很是壮观。我们每天骑着自行车,车架上带着测量仪器,穿梭在自己分管的工地上,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工地在施工,我们就坚守在工地上。春天到的时候,阵阵狂风裹挟着黄沙吹得自行车寸步难行。光秃秃的砂地里,没有一棵树为我们遮风挡雨,遇上刮风下雨,我们就和工地人员一起躲在砂坑里。那时候交通、通讯都不方便,我们住的地方没有公用电话。也没有周末休息日,在这里上班就等于和家里人失去联系。指挥所所长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安排我们轮流回家一趟报平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住在砂梁墩一间破旧得墙都快要坍塌的小土屋里,听着外边呼呼呼一刻也不停的风吹声,常常回味自己的生活陆游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成了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后来指挥所搬到黄茨滩村,我们住在古山乡兽医站。因为男同事分管的工地都比较远,收工一般都比我们回来晚。每到傍晚,我们先于男同志回来的两个女的就感到害怕恐惧。兽医站前排的房子黑漆漆的一片,门窗被风刮得哐啷哐啷直响,像闹鬼一样。我和我的女同事呆在房子里大眼瞪小眼,不敢出声,只盼望男同事们早点收工回来。

1998年到通远指挥所工作,住在信用社的空房子里,虽然交通不便,但住宿条件稍微好一点。白天上班,晚上七八个同事聚在一起,拿出破旧录音机放上磁带,乱唱乱跳。有人自嘲说这是苦中作乐。(www.daowen.com)

我们单位夫妻俩都在县引大的不在少数。但由于不在同一个工地,每年5月份到10月份突击的时候,两个人几乎是见不到面的,往往是一个人匆匆回到家里,另一个人刚刚离开不久。每次回来,给我看孩子的母亲总是问我:“你们两个为啥总是一个刚走,一个才来呢?”一次,我回家刚到家属院门口,遇到邻居老奶奶对我说“你们娃的爸刚走,你没有看见吗?”也许是老奶奶看见了我眼中噙着的泪花,拍拍我的肩膀说:“闺女,没事。为了工作,好多年轻人都像你们一样去工地了,家属院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是的,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不能相聚的又何止于我们一家呢?

通远工地动工很早。3月份的风很刺骨,我们女同志就用头巾、口罩把自己的头脸包得严严实实,连施工队的人们也很少见到我们的真面貌。5月份天热了,我们才开始卸去“武装”露出“红妆”。有次在工地上,一个施工队的人对我说:你们前阵子那个女技术员特别厉害,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心里暗自好笑,因为他们说的那个施工员就是我呀,卸了装他们没有认出来。但我故意问:要求严,是好还是不好呢?他说要求严是对我们工程负责,就是太辛苦了!我说,只要工程质量有保证,施工员就是再辛苦也值得。但是有时候也因为工地上意见有分歧而发生争执。一次在工地上,由于村社急于浇水,施工队赶急图快,衬砌出来的渠道勾的缝子质量不过关。我要求他们重新勾缝,与社长等几个人发生了争执,甚至吵了起来。中午在社长家吃饭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件事,受委屈的泪水吧嗒吧嗒落在饭碗里。社长看在眼里,什么话也没有说,到晚上带了几个人到工地把缝子重新勾好了,也没有耽误浇水。

参加施工的有些工程队都是从来没有衬砌过渠道的农民组成,放了线还是不知道怎么衬砌渠道,我们只能跟着他们一段一段挂线,衬好10米再按高低直线挂上10米,就这样要坚持到500米甚至800米的渠全部衬完。闲下来的时候还帮着整修渠堤。与他们边工作边拉家常。在基层工作多年了,学会了与他们的相处之道,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拉起家常了就像家里人一样。一次,古山工地的炊事员对我说她家里有急事需要一点钱,我没说什么,就凑了2000元借给了她。别人说,你和她不是很熟悉,借钱给她,放心吗?我说,既然她给我张口,说明我们已经互相信任了!后来,我到建管处工程科上班,到古山和通远工地上的同事回来跟我说:那里的人们都在问你呢!还挂念你呢!听了这话,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觉得基层水利工作虽然辛苦,但很值得。

红瘦绿肥

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调我到工程科上班,这时的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已经改称建管处了。我在工程科做工程制图、工程资料整理等工作。回顾20年来的引大灌区水利工作,我感到自己的青春岁月没有白白度过。每次路过秦王川,望着绿油油的麦田,内心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当年黄沙飞舞的日子少了,见到的是一望无际的高产作物和错落有致的林带,还有绿波荡漾的“沙湖”和大型的水库,真有点陇上都江堰的味道。如今中川、秦川都已经被规划成兰州新区,高楼林立,企业纵横,绿树成荫。这里都有引大赤子的一份力量和奉献。在引大灌区浩浩荡荡的建设征途中,建设者们艰苦奋斗,鞠躬尽瘁,在这里洒下了青春和汗水,有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建设者中的一分子,我就像引大长河中的一滴水,和同事们一道,汇成涓涓流水,流向秦王川大地,让秦王川大地旧貌换新颜,改天换地,灌出了一片新天地,实现了父辈们的愿望,还超越了父辈们的梦想。如果需要的话,让我再回到田间地头施工,我也毫无怨言。

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前辈的关心和栽培。在我20年灌区工作的道路上,我敬重的领导、老师和前辈们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子,让我自己时时丈量;给了我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使我从一名水利学校普通的毕业生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水利工程师。我也愿意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家乡的引大建设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在心底里祝福我的家乡更美好!祝福引大事业更加灿烂辉煌!

(王玉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