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乡(今上川镇)引大平田配套工程于1995年3月开始的。县引大指挥部成立了古山指挥所,专门负责起砂平田配套的技术服务工作。指挥所成立之初,暂住在砂梁墩村委会,指挥所配备了一名专职副所长,由乡政府一名副乡长担任,配备工程技术人员7人,其中临时工5人。县引大指挥部指定我为该指挥所的技术负责人。
与1989年西槽乡起砂平田整地相比,这时的古山乡难度更大一点。当年西槽乡起砂平田整地是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老水地平田配套试点和世界银行起砂平田整地示范点,每亩砂地有70千克(土地50千克)原粮的补助。加之当年机械台班费较低,群众负担相对较轻。西槽乡是原东干渠老灌区,群众已经尝到水浇地的甜头,起砂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当时引大东二干渠主体工程虽然基本建成,但古山范围内的所有支渠连个雏形都还没有,群众对当年能否灌上水将信将疑。1995年,县上下达古山乡起砂平田任务1万亩,涉及砂梁墩、黄茨滩、红井槽、下古山等4个村,分布在东二干9~17支及甘分干渠等10条渠道的灌溉范围内,量大面广,施工难度大。在古山乡搞起砂平田配套工程,不但没有任何补助,而且机械台班费也随着石油价格上升而提高;支渠没有动工修建,说到灌水如同八字不见一撇,加上这里的部分砂田是1980年土地承包后社员自己铺的新砂地,有些人甚至说“隔手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水地产量再高,水还没有过来,就像隔手的金子不一定到手,“你有你的千石粮,我有我的新砂地”,舍不得自己的新砂地。群众普遍认为耕种砂地成本低,水地成本高,而且起砂平地还要投资投工。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砂地变成水地后,每人只能保留2.5亩,其余的要供移民使用。因此不愿起砂平田配套,我们的工作难度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指挥所早部署、早行动,与乡政府紧密配合,开展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我们和乡政府的同志们一起深入有起砂任务村社的田间地头,和群众谈心,算账对比,开展大局观念的教育,写横幅张贴标语,宣传引大起砂平田配套的有关政策精神。古山乡政府还在砂梁墩村召开引大灌区起砂平田配套工程建设动员大会,请县上包乡领导、县引大指挥部分管领导讲话动员,有起砂平田整地任务的4个村的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现场督导
会后,指挥所组织技术人员对砂梁墩村起砂平田进行测量放线。砂梁墩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每天和我们技术人员一起到工地,跑砂地,整砂坝,修道路,整林带,早出晚归。村上在自己办公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村支部书记马德川接受二社社长王国忠的提议,拿出700元钱,给指挥所技术人员每人每天补助一元钱的伙食。钱虽不多,但瓜子不饱是人的心,这种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砂梁墩村起砂平田整地涉及甘分干、17支、15干斗-1渠系范围内,因甘分干、17支没有动工修建,给测量放线增加了难度。作为技术负责人,我感到责任大,担子重。在西槽起砂平田测量放线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引大提供的支渠位置高程进行起砂平田的测量放线,首先找准支渠位置及斗口高程,认真踏勘选线,特别在条田方向的规划中,受纵向纵坡的限制,原有坝块地埂无法利用,老百姓不理解,有意见。自己反复给村干部及十户代表讲规划设计的要求及条田纵向坡度的利害关系。满足毛渠灌水的条件,尽量做到规划合理、优化设计,在不影响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个别条田宽度进行调整,最终让老百姓满意。
古山指挥所的驻地在砂梁墩村委办公室,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年久失修,后墙有明显裂缝,遇到大风天气,满屋灰土,4个男同志住在一间房,条件比较艰苦。指挥部副指挥杨学礼发现这一情况后,非常担心,他要求大家克服困难,加强安全意识,随时注意观察,防止发生意外。七山地震发生以后,杨指挥风风火火地赶到古山,与古山乡政府主要领导协商,将指挥所搬到黄茨滩村原古山乡兽医站。指挥所新搬迁的驻地名称虽然不好听,但房屋还是比较宽敞,也很安全,大家非常感动。有两位女同志说,这是领导对同志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一定要好好工作,为引大工程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指挥所技术人员在乡村社干部的配合下,加班加点利用5天时间,提前完成砂梁墩3500亩起砂平田任务的测量放线工作。并建议古山乡政府把砂梁墩村3500亩起砂平田配套工程全面实施,打好基础,起好头,开好步,积累经验。我们坚持“四统一、两为主”的原则:以技术服务为宗旨,以工程发挥效益为目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把工程质量关。抱着对工程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主要领导包片,分管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社。技术人员包村包社包渠,一竿子插到底,要求技术人员做到腿勤嘴勤,既是施工员,又是宣传员。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当年起砂平田配套,当年实现冬灌的目标任务。
砂梁墩村起砂配套的顺利实施,给其他村的起砂平田配套工程做出了榜样和表率。村干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引大配套工程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头等大事。群众认识到这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关系到自己吃饭的大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认为旱变水,可以调整种植结构,增产增收。(www.daowen.com)
下古山村东二干11支左1斗、砂梁墩甘分干左1斗等由于远离村庄、群众投劳有困难等原因,衬砌无法按时开工,眼看就要影响冬灌。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白成、副指挥杨学礼了解到两个村的实际困难后,现场决定这两个村的两条斗渠由村上组织专业队施工,指挥部在经费上给予适当补助。两个村干部群众对此十分感激,立即找来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很快完成了渠道衬砌,如期实施了冬灌。
1995年,我们协助古山乡共完成起砂平田配套面积9234亩。其中砂梁墩村3579亩,红井槽村720亩,黄茨滩村1235亩,下古山村3700亩。共完成斗渠衬砌14.7公里,农渠衬砌28.7公里(建筑物控制)。1996年,古山乡完成起砂平田配套面积8743亩,涉及黄茨滩等5个村,完成斗渠衬砌11.4公里,农渠31.3公里。1998年,古山乡完成扩灌达标面积1408亩。涉及红井槽等4个村。完成斗渠衬砌2.4公里,农渠衬砌6.6公里。
1999年,在古山电干渠范围内实施起砂平田配套工作。在祁联村、涝池滩村放线时,村社干部及群众对指挥所的规划设计方案不认同。认为规划道路太宽,占地多,道路林带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而不要林带。还提出条田方向要按原有地块布置,不能打破村、社之间的界限等不合理要求,并当着技术人员的面讲了一些不好听的话,放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古山乡党委书记韩悌勇、乡长王道显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包村干部及技术人员到村上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他们讲政策、讲道理,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对比。让技术人员对引大起砂平田配套实施细则进行讲解,尤其是讲解县上制定的渠、路、林、田四配套的原则,讲解打破乡、村、社界限,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的原则,道路和林带的利益关系等,使两个村的干部群众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对我们的放线工作由不理解不合作变成了大力支持和配合。
1999年,电干渠修建已基本完成,古山乡完成起砂平田配套节灌面积7997亩。斗渠衬砌22公里,农渠衬砌14公里。涉及砂梁墩等5个村及插花地。
2001年,是引大节水改造工程的高峰期。该乡的东昌村所有村民均系移民,村民搬迁花光了家底,经济基础差,生活比较困难,加之该村的灌溉渠道长,面积分散,地形复杂,土地条件差,加之部分土地由于干旱没有收入,当年安排的节水改造任务,群众感到投资投劳负担重,尤其是灌溉面积最大的东二干12支左1斗、13支左1斗、左3斗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当年的夏灌。我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前来指挥所检查指导工作的副指挥杨学礼。杨学礼同志立即到现场查看,并到村干部家中了解。第二天又和常务副指挥保元德、有关科室领导、乡上分管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员、村社干部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村社干部汇报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请求指挥部给予帮助支持。保、杨二位指挥和有关领导现场协商后,决定对东昌村三条斗渠给予特殊照顾:由指挥部筹措资金,村上组织专业队施工。东昌村书记、主任,抓住两位指挥的手动情地说:我们代表东昌村人民,谢谢你们了。你们情系灌区群众,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从你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2000~2006年,上川镇(原古山乡)共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7722亩,节改面积27078亩,斗渠衬砌156条157.6公里,农渠衬砌290条216.6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15137座,累计投入工日32.88万个,完成国家投资1301.42万元,群众自筹483.96万元。
架桥水槽
(陈万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