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镇位于秦王川中心地带,全镇地势较平坦,东西两侧有少量丘陵沟壑,平均海拔2000米。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年降水量245毫米,境内水资源极为匮乏,基本上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储量少、埋藏深、水质较差。
引大入秦工程东二干顺利建成,结束了秦川千百年来无水的历史,群众对生活有了更大的憧憬。通水之初,由于资金不足,只对斗渠进行了衬砌,农渠只能用建筑物控制,农渠渗漏严重,决口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减轻农民负担,县引大指挥部提出了节水灌溉,下达了衬砌渠道、节水改造的任务。秦川镇召开党委会研究制定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指挥的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三组一室”(质检组、综合协调组、技术服务组和办公室)。当时任务下达得很急,在召开了镇上的动员会后,镇党政领导和包村干部分头到各自的分管村去开会动员,发动群众,大家为了能够让工作尽快开展起来,经常加班加点,牺牲周末和节假日,实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始终抱着“能多修一条是一条、多衬一米是一米”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顶烈日、战风沙,白天放线施工作指导、夜间设计方案搞预算。县引大指挥部的领导也经常深入第一线,同镇、村、社干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时,衬砌农渠工程除了上面拨付的一部分资金外,还需要各村自筹一部分资金,而村民们的收入不是很高,像振兴、建新、新园这些新建的移民村,村民们刚刚在秦川建起新家园,可以说还是一穷二白,根本没法筹钱。像东川、龙西等移民村,由于群众经济困难,思想认识不高,缺乏组织意识,对节水灌溉的热情不高,只要收钱就不配合,给节水灌溉带来了较大阻力,针对这种情况,秦川镇党委、政府经研究决定,为这几个村各增设了一名副书记,加强领导。同时,镇上领导干部深入村社召开党员大会、“十户代表”会议、全体村民等会议,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给群众算经济账:“现在一亩地浇一茬水需要35元左右,如果把农渠、斗渠、毛渠都衬砌了,就会降到20元左右。这样的话,一亩地灌一次水节约15元,一年灌三次就是45元。积少成多,一户一年就会省下很大一笔钱。”
通过算账对比,群众理顺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了对节水灌溉经济利益的认识,对筹集衬砌资金由抵触变成了支持。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的群众承包地里刚刚出苗的庄稼,在衬砌时就要被毁坏,或者衬砌渠道需要占用一些群众的青苗地,而补偿几乎就没有。衬砌施工就遭到了这部分群众阻拦或反对。镇上、村上、社里的干部又是跑东家、进西家,磨破了嘴皮子,说尽了好话,最后,做通了工作,意见达成了一致。
衬砌渠道
第一年部分渠道衬砌了以后,一些村民的水费确确实实减少了,农民尝到了甜头,热情一下子就提高了。在次年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时,村、社干部和群众都变得积极主动了。表现出了空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村、社之间掀起了你追我赶、只争朝夕的热潮,由过去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出现了村、社干部争任务、争技术员、争预制件的动人场面。
在2006年永登县人代会上,中共永登县委书记李彦龙与秦川代表团座谈时,代表们提出把秦川镇闲置的砂坑利用起来,建成蓄水池,解决用水之需。这一想法得到了李彦龙的认同,并得到了永登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永登县给市委、市政府打了资金申请的报告,市委、市政府拨付了2000万元的资金在秦川搞试点。把秦川镇的所有砂坑都建成了水塘,农民把水塘充分利用起来了,有的在麦收后,地里种了蔬菜,用池塘里的水浇灌,有的在水塘里养了鱼,废弃的砂坑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秦川镇砂坑变水塘的启发下,中川镇、上川镇也相继把闲置的砂坑建成了水塘。2007年,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秦川镇党委书记朵建中在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利用废旧砂坑建水塘的议案,获得了兰州市人大代表优秀议案奖。(www.daowen.com)
丰收在望
节水灌溉一系列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大大改善了渠道运行条件,提高了灌溉效率和水的利用率,切实减少了农业生产费用,减轻了农民负担。节水改造前,农民种植作物单一,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啤酒大麦、胡麻、大豆、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都能种植,有的村还大面积地种植了梨树、玫瑰、枸杞等各类经济苗木。榆川是迁来的10个移民村之一,刚迁来时,群众的生活都很困难,有些村民分了地,但因种地浇水的成本高,觉得种地不划算,不想种,节水灌溉后,成本减少了,村民们在镇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成日光温室300亩、塑料大棚60亩,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5%,在引大灌区率先实现了户均一座日光温室的发展目标。胜利、六墩等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种植无公害露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一万多亩,每亩地的收入有9000多元,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旧时的秦川镇是一望无垠的荒塬,几近戈壁的旱沙地上几乎就没有树,甚至连路上见个人都觉得难,群众的住房大都是土坯房,保家窑村的村名就是以村民们大多住窑洞而得名。每年开春沙尘暴就如约而至,细小的砂石刮到脸上,经常让人难以忍受。引大入秦工程建成后,陆续迁入秦川镇的就有10个移民村、16000多人,其中回、东乡、藏、土族等少数民族4200人,环境变好了,到处都是绿树浓荫。从春到秋,地里都有了浓浓的绿意,妇女们走在路上,已不再头戴围巾了,天蓝了,沙尘暴少了,天上飞的鸟更多了,地更绿了,几乎家家都盖起了砖瓦房,条件好的还盖起了小楼房。群众的日子更加红火了,农民群众真真切切尝到了节水改造工程的甜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节水灌溉是一项千载难逢的惠民工程,它滋润了秦王川土地,滋润了广大农民的心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估算。节水灌溉为秦川镇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扬,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秦川人民的生活定会越来越好,秦川镇的各项事业定会蒸蒸日上。
(贾连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