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T,即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是集成门极电路与门极换流晶闸管(GCT)的总称,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将其看成一个器件,而更准确地说IGCT是一个具有控制、驱动、检测和反馈的“独立系统”。但其核心部分GCT如果脱离这些外围的系统,就无法完全展示其基本特性,所以仍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器件。
在IGCT诞生之前,一种MOS栅结构与晶闸管相混合的器件,即MOS栅控制晶闸管(MCT),被人们寄予厚望。MCT由于结构、工艺复杂,合格率低,成本太高,又没有达到当年期望的4.5kV/2000A水平,被日本、欧洲和美国公司先后放弃。IGCT是在MCT的疲软后诞生的,借鉴了一些MCT设计理念和思想。
IGCT的大功率核心部分GCT本质上就是GTO,从上一章的分析可以知道,GTO关断时需要将1/5~1/3的阴极电流从门极抽出,使GTO解脱擎住效应而关断。在关断过程的一定时间内,GTO的阴极电流存在重新分配的状态,也称作载流子收缩效应,一般称作GTO状态。这使GTO存在如下缺点:
1)GTO的半导体芯片面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大关断电流不与芯片面积呈正比;
2)需要很强的du/dt吸收电路,避免器件关断过程中再次进入擎住效应而误触发;
3)在关断过程,GTO的阴极电流重新分配使器件的发热不均匀,导致器件芯片的温度分布不均匀,这严重限制了GTO的开关频率。
上述这些缺点在IGCT中,由于GCT和MOSFET的相互作用而大部分得到有效的抑制。IGCT可以看成关断增益为1的GTO,又是把MOSFET管从器件(半导体)内部拿到外面来的MCT管。ABB公司和三菱公司合作,把三菱制造的环形门极GTO管配以外加的MOSFET实现了体外MCT管的功能,并把这种方案专利化。准确地说,IGCT是在硬驱动GTO技术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在IGCT发明初期,就是将其看成硬驱动GTO)。当采用硬驱动技术对GTO实行驱动时,GTO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硬驱动”是指采用电路板代替传统的同轴门极驱动连线并采用新的GTO芯片安装技术,从而使传统的门极连线及GTO内部门极连线电感从230nH左右减小到约3.5nH。IGCT的基本结构表现为电路的形式,如图4-49所示。
(www.daowen.com)
图4-49 IGCT的基本结构
其中在GCT阴极串联的是低压大电流N沟道MOSFET管,具有很好的通态特性;在GCT门极串联的P沟道MOSFET管充当稳压二极管(齐纳击穿特性的二极管)的功能。为分析方便,可以将简化如图4-50所示的基本结构,IGCT的电路符号,延用了GTO的符号,如图4-51所示。
图4-50 IGCT的简化结构
图4-51 IGCT的电路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