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29 变换器中一个 桥臂的示意图
当PN结处于正向偏置通态时,结内充满了移动的载流子,电流稳定;而当PN结处于反偏阻态时,PN结的空间电荷区阻隔,漏电流非常小。这两种状态都是稳态,当这两种稳态发生切换时,就有不同的暂态发生,即二极管的开通(从阻态到通态)和关断(从通态到阻态)。在实际电力电子变换器中,二极管一般总是工作在不断的开关动作中。虽然两个过程的时间都较短,但其对二极管特性以及整个装置的可靠性影响较大,不容忽视。在二极管的开关动作过程,即在开通过程和关断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其正向和反向恢复特性。在图3-29中给出了实际变换器中一个桥臂的示意图,其中可控开关器件S1和功率二极管D2是关注对象,另两个器件不做考虑。直流母线电压为UDC,负载中的电流为If。
PIN二极管的正向恢复过程可作如下解释。当二极管从阻态到通态的过渡过程中,其正向电压会随着电流的上升首先出现一个电压尖峰,然后才逐渐趋于稳定。产生该电压尖峰的机制有两个:一是阻性机制,少数载流子注入的电导调制作用有一定的过程,在导通的初期,电导调制作用并不明显,二极管的管压降仍会随着电流的上升而升高,当电流上升到一定数值时,注入并积累在本征区的载流子不断增加,电导调制作用增强,使二极管的管压降随电流的上升而下降。另一个是感性机制,即电流变化率在器件的内部杂散电感上产生的压降,此部分压降只存于电流变化的过程中,当电流趋于稳定后趋于零。一般的开通恢复过程中的电压峰值大部分为电感电压,开通电流变化率越大,该电压峰值越大,而阻性分量只有在电流变化率较小时才起主要作用。图3-30是PIN二极管正向恢复过程中本征区内不平衡载流子分布示意图,图3-31为二极管的正向恢复过程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示意图。
图3-30 正向恢复过程中不平衡载流子分布
图3-31 正向恢复过程电压、电流变化
PIN二极管的反向恢复过程可作如下简单解释:在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流过正向电流时,二极管内部存在大量的载流子荷。此时如果外加电压反向,正向电流下降到零,并不能立即截止,因为二极管中(尤其是本征区中)的大量电子和空穴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复合和扫出,即在一定的恢复时间后,二极管才能恢复截止状态。图3-32是PIN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中本征区内不平衡载流子分布示意图,图3-33为二极管的正向恢复过程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示意图。
图3-32 反向恢复过程中不平衡载流子分布(www.daowen.com)
图3-33 反向恢复过程电压、电流变化
具体分析PIN二极管的反向恢复过程如下。
1)t0~t1阶段。S1导通后,二极管D2中的电流以一个常数导数di/dt=UDC/Li的速率下降。由于di/dt很大,t0~t1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起载流子的寿命通常很短,因此当电流过零时,二极管中仍有大量的载流子。
2)t1~t2阶段。本征区的过量载流子使二极管保持导通,即二极管电压降仍然很小,因而通过开关管的电流继续以恒定的速率di/dt=UDC/Li反向增加。反向电流由从本征区扫出的过量电荷维持。扫出过程中,空穴由阳极获得,电子由阴极获得,这导致等离子浓度在本征区的两个边缘衰减都很迅速。
3)t2~t3阶段。在t2时刻,在J1结处等离子浓度衰减为零(如果P+区的掺杂浓度比N+区低)。此时PIN二极管此时开始承受电压。杂散电感Li的压降减小,因而di/dt变小。在t3时刻,二极管电压达到UDC。di/dt降到零,二极管的反向电流达到最大值,称为反向恢复电流峰值Irr。
4)t3~t4阶段。反向电流完全由从本征区的载流子扩散到结来支持,此时反向电流会逐渐减小。这时di/dt为负,杂散电感Li感生一个负电压,导致二极管端电压大于UDC。
5)t4~t6阶段。反向的电流逐渐减小到零,di/dt的值也逐渐减小到零,二极管端电压逐渐减小到UDC,恢复过程结束。
PIN二极管的正、反向恢复对变换器中的其他器件的影响在后面章节有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