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品美学价值的经济意义及交叉研究

产品美学价值的经济意义及交叉研究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学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在这一经济形态中产品美学价值通过审美愉悦性和文化附加值等属性促进商业买卖和交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产品美学价值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审美经济学学科的构建,已经有一批学者在呼吁和构建审美经济学。

产品美学价值的经济意义及交叉研究

关于产品美学价值[9]的直接论述文献虽然比较少,但是围绕该主题的文献研究却比较多,涵盖美学、设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本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品美学价值的效应

1.产业经济层面。美学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在这一经济形态中产品美学价值通过审美愉悦性和文化附加值等属性促进商业买卖和交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体验工业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业之后的经济基础。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2001)将美学价值作为马克思所提出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的第三种价值,并认为美学价值将形成新的经济形态——美学经济。黄江颖(1998)认为美学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推进对外贸易,增加社会美学享受等。薛福兴(2003)认为工业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对象,更是关乎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将审美需求融入产品价值系统不仅能满足和开发公众审美需要,而且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凌继尧等(2010)认为以具有审美依赖度的产品为对象,研究如何将美学、体验与实用性结合,提高和加强产品及其服务中的审美因素,可以作为应对产能过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且具有刺激出口、拉动内需等多重现实意义。

2.企业竞争层面。Yamamoto等(1994)认为产品外观在工业产品中扮演着有限但非常关键的角色,产品美学对产品价值起着积极重要作用,它能够增强产品竞争力和销售绩效,好的外观设计可以提高产品使用效益。Bloch(1995)认为产品造型或设计在很多方面都促进产品成功。比如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更容易形成企业和产品的标志信息促进消费者识别;提升生活质量,因为使用更美好的产品能够让人感觉更愉悦,使用更持久。Veryzer等(1998)认为产品设计生来就包括美学,而且美学是消费者产生快感的潜在动力,美学在新产品开发、市场战略、产品质量、产品差异化和竞争优势中越来越重要。Yoshimurathe等(2001)认为产品外观和审美因素越来越重要,美学因素应该作为一项重要因素整合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中。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认为所有高技术产品,不管技术如何都需要一个充满情感和符号意义的表面。Candi和Saemundsson(2008)通过对上百家基于技术创新的新企业的调研,认为美学设计对企业的成功很重要,它能帮助企业新产品打破既有市场格局,体现产品差异性。金宣我(2011)提出“美学经济力”,并通过欧洲众多知名设计案例,讲述美学和设计管理对企业品牌的重要性。[10]赵祖达(1995)认为商品的审美设计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商品的审美设计对企业商品的推动上,“它能使企业获得难以估量的高额利润”。[11]

3.消费体验层面。Vigneron和Johnson(1999)通过品牌案例分析提出享乐价值——满足消费者审美、刺激等情感需求是声望品牌带给消费者的五种重要价值之一。大卫·罗伯兹(2001)认为在美学经济时代,企业出卖商品的重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应该是给消费者营造的氛围和情调。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认为商品美学发挥着宣传某种生活方式的作用——这将商品消费提高到意义的中心。迪斯迈特和海格特的“使用者—经验模型”说明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最先体验到的是美和有意义的部分。吕宁(2005)认为美学经济向消费者提供深度体验与高品质的美感,以消费者愉悦为目的。杨正林等(2005)认为:体验经济的实质是产生美好的感觉,消费特点是体验化、情感化、个性化、休闲化、求美化。何刚晴(2014)认为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情感体验,美的体验,也即审美作为消费对象。董学文(2003)认为具有技术美学特征的产品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美感,同时让人使用起来更舒适。

可以说,产品美学价值在社会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宏观的产业经济还是对微观的个人消费需求而言,都起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不仅如此,产品美学价值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审美经济学学科的构建,已经有一批学者在呼吁和构建审美经济学。[12]

(二)产品美学价值的提升方法(www.daowen.com)

1.构建模型法。恰安(Cagan J.)和沃格尔(Vogel C.M.)(2003)构建了以“造型”和“技术”为轴的矩阵位图,认为企业应该追求技术高、造型好,从而价值高的产品。并提出产品有七个方面的价值机会:情感、人机工程、美学、特性、影响、核心技术、质量,其中每个方面都由若干子项组成。其中美学价值包含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普拉哈拉德(Prahalad D.)和索奈(Sawhney R.)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制定出心理美学图。将产品设计分为基本象限通用象限、艺术象限以及丰富象限四个区间,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某种产品和品牌从一个象限转移到另一个象限,以求创造商业奇迹和品牌声望。赵拓等(2011)通过阐述工业设计对提升产品价值的作用,分析了工业设计附加价值与产品技术价值之间存在的协调关系,构建了以“产品技术价值”由低到高为横轴,以“工业设计附加价值”由低到高为纵轴的分析模型,提出企业应该追求技术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

2.策略性方法。徐恒醇(1989)认为从产品功能形态向审美形态转化,是造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产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范正美(2004)提出提高产品本身的实用审美价值要考虑以下八点:明确产品的实用审美目标,提高设计水平;提高全员的美学素养和技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创造最佳的劳动条件;实行劳动美学和文明生产;改进工艺流程及各个工艺过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改进技术设备;加强管理;创优质名牌。并将提高产品附加审美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归纳为八点:提升产品的造型、款式艺术效果;精化商标、装潢设计;搞好产品的包装和中转储藏;做好宣传和广告;掌握定价、运输方式和交货方式的分寸;开展评优和展销活动;美化购物环境;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刘萍(2012)从社会宏观角度提出树立科学设计观、建立识别系统和建立现代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社会整体产品美学价值的三条途径;付黎明(2012)认为产品的美是通过形式美、技术功能美、社会美三个层次来体现的。第一层为外部造型合理美观,色彩协调,材料质感亲切带来的愉悦体验;第二层为交互界面设计合理,包括高识别性、低错误判断性,人机工程学的易操作性、易维护性、高可靠性;第三层是使用个体和群体共同的追求目标,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三者是递进关系。

3.定量分析法。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产品价值分析与提升活动。罗芳魁等(1996)认为产品要实现价值,必须要有美学功能的实现。并运用价值工程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提出美学价值工程程序的23个步骤,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演示。凌继尧课题组曾在2007年前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审美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发展特征,同时通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围绕企业产品审美化的各个环节展开调研:美化商品外观、商品材质的改良、商品工艺的提高、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设计师社会性与文化价值的体现、设计经费、宣传报道和信息传播、商品促销、策划等方面。同时从四大要素系统、三级指标系统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操作系统三个方面设计了企业美学诊断模型。

(三)产品美学价值的影响因素

Solomon O.(1988)认为产品审美功能认知是基于多种因素的,比如情感、认知和心理因素等。Creusen(2005)认为产品外观给人六种角色意义,其中包含美学价值,并建议企业管理者根据情况优化产品外观,以赢得市场的青睐。美国杜威认为事物的价值在于合乎主观的效用观,效用价值决定事物的审美价值。前苏联专家施帕拉认为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只有艺术设计师、工程设计师、工艺师和人机工程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相互了解、共同创造,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罗芳魁等(1996)提出社会、心理以及身体三大因素是美感建立的基础,产品美学功能也应该考虑这三个方面。范正美(2004)提出“实用审美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人类关于实用产品的质感、视觉、味觉、手感、形感等一系列欣赏和鉴评的能力总和。这种能力只有那些具有消费能力并且同时拥有通过经验积累或训练感觉达到丰富性的有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影响实用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有:实用审美感官的素质、世界观人生观等;影响实用审美力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分配关系;社会意识,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圈、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其他因素,例如供求状况、价格因素、战争与和平、各种激发或抑制因素。黄凯锋(2005)认为对一个产业来说,要使产品的审美附加值发挥实实在在的价值,要有企业家的审美素质、追求美感的服务满意度和对消费审美趋势的把握。刘飏(2007)认为审美心理、审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影响商品美学价值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