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设计褶裥效果?

如何设计褶裥效果?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褶裥效果设计主要讲述因造型需要额外增加量的操作方法。移褶法和加褶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处理褶裥的方法,但在制作缩褶时两种方法可一起运用,如以上介绍的图3-12,而图3-13所示也是两种方法一起运用的实例。省位的变化是服装,特别是女装款式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部位均可通过省的变化进行结构设计。省经过缝合使平面的布料呈现凸起的立体效果。

如何设计褶裥效果?

褶裥效果设计主要讲述因造型需要额外增加量的操作方法。在制作中,加入褶裥量的多少要根据服装款式的缩褶方向和大小来确定。图3-12为加缩褶的具体步骤。

(1)用原型前衣片纸样,先将领侧省转移至腰省处。

(2)在图3-12(a)的腰部两侧加缩褶,即腰省缝合时对靠侧腰一边的省缝线处进行缩褶处理,这就要将省缝的一侧加大。将省缝向侧腰方向剪开六小片纸样。

(3)将六小片纸样在保持侧缝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呈螺旋形张开,张开的距离由分开的片数决定。片数越少,每片纸样张开的距离就越大,同时要根据缩褶量的多少决定,缩褶量越大,张开的距离也应该越大。

(4)调整好每片纸样的张开量,用圆顺的曲线将六小片纸样连接好。

图3-12(b)的缩褶位置在前胸两侧,图3-12(c)的缩褶位置在上胸围处,其制作方法与图3-12(a)相似。图3-12(c)缩褶的布纹经向号可采用直纹或斜纹两种方向。

移褶法和加褶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处理褶裥的方法,但在制作缩褶时两种方法可一起运用,如以上介绍的图3-12,而图3-13所示也是两种方法一起运用的实例。图3-13(a)的肩部缩褶是由原型肩省和腰省转移形成;图3-13(b)的缩褶是用加褶法直接制作出来,并将原型的省转移至腋下;图3-13(c)的缩褶一部分是由原型的省转移而成,一部分是用加褶法剪开张大缩褶量;图3-13(d)的肩部和腰部缩褶是用加褶法制作出来,原型的省转移至腋下;图3-13(e)的缩褶一部分由原型的肩省和腰省转移而成,一部分用加褶法制作出来。

图3-12

图3-13

服装的缩褶制作主要是由缩褶形成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以图3-14为例,缩褶形成的方向决定了剪开的位置。其中图3-14(a)的缩褶方向是从领部向腰部垂直放射出来,纸样制作时必须从领部向腰部垂直剪开张大;图3-14(b)的缩褶是从领部向腋下放射出来,纸样制作应根据缩褶方向剪开加大;图3-14(c)的缩褶是从领部向袖窿和腋下放射出来,但分量比图3-14(b)多,纸样制作也是依据缩褶方向剪开张大。可见,由于缩褶方向的不同,款式相同的服装在纸样制作上也存在差异。根据款式造型,有时还会出现弯形的剪开线,这都是由缩褶的方向和大小决定的。

图3-14

本章要点

省位的转移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服装通过收省,才能合体并具有立体效果。省可以根据服装款式的需要设在服装的不同部位,如上衣的前身、后身、衣袖,裤子和裙子的腰部等。

省的位置随服装款式的需要而定,省是依据它在衣片上的部位而命名的。省位的变化是服装,特别是女装款式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部位均可通过省的变化进行结构设计。省经过缝合使平面的布料呈现凸起的立体效果。上衣的胸省和腰省缝合所形成的曲面,满足胸部的隆起;裤腰、裙腰前后的省缝合形成的曲面,满足了腰围臀围的差别。省可根据服装款式的要求设在服装的不同部位,根据工艺的不同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将省位移动或分解,在完整的衣片上车缝省道;二是将省转换为弧线形成分割线,将衣片分割成多片;三是将省转移到设计部位,工艺要求省量以收褶形式表现。省位的变化通过将省转移操作来完成,即以凸点为旋转点,把省的设计转移量移动到设计部位。(www.daowen.com)

本章习题

1.省是怎样形成的?

2.省可根据服装款式造型的要求分为几类?具体说明各自特点。

3.收省道设计通常不是1个,为什么?

4.后衣片省转移和前衣片省转移有何不同?注意点是什么?

5.简述省分解转移操作中应注意的环节。

6.省转移成分割线和形成收省处理有何差异?

7.叙述剪省法的操作过程。

8.褶裥的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基础应用——

上装款式造型

本章内容:1.开襟纸样设计

2.上装款式变化

教学时间:10课时

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服装各式开襟款式的纸样设计,上装分割线的造型变化,各式上装款式造型变化及纸样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服装开襟的纸样设计方法,了解开襟的作用及位置要求;掌握上装分割线的制作原理,了解上装分割线的作用;掌握各式上装款式的纸样设计原理;学会利用以上知识点分析或解剖上装款式的变化原理及其纸样设计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