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工作的可靠性,电控系统的大部分零部件在结构上都被设计成密封式、不可分解的,损坏后也不能修复。检修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这些有故障的零部件,予以更换,从而恢复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工作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电控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是正确维修电控自动变速器的前提,也是维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动变速器检修电子控制系统注意事项
①操作者个人操作保护。
②操作过程中遵守设备、工具的安全操作规范,按照实训项目的标准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③实行“5S”管理。
④按照规定对废弃的油液、垃圾进行妥善处理,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二、自动变速器检修电子控制系统项目
自动变速器检修电子控制系统项目包括:传感器、信号开关、执行器。
三、自动变速器检修电子控制系统步骤
1.传感器
1)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丰田公司A341E)的检测主要包括电阻值的检测、电压值的检测、怠速开关检测、搭铁检测等。
(1)电阻值的检测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各端子的阻值见表1-7。
表1-7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各端子的阻值
(2)电压值的检测
开启过程中电压值有无波动的检测。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各端子电压值见表1-8。
表1-8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各端子电压值
(3)怠速开关的检测
用万用表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接线插座上测量怠速开关的导通情况。当节气门全闭时,怠速开关应导通;当节气门开启时,怠速开关不应该导通。否则,应调整节气门摇臂与限位钉之间的间隙或更换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4)搭铁的检测
看搭铁线安装是否牢靠,有无腐蚀。
(5)调整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工作参数如果不符合规定值,可能是其安装位置不准确,应进行适当调整。其方法如下:
①拧松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两个固定螺钉。
②将厚度为0.50 mm 的塞尺插入节气门摇臂和限位螺钉之间,同时用万用表测量怠速开关的导通情况。
③朝节气门闭合方向转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使怠速开关触点断开,然后朝节气门开启方向慢慢地转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直至怠速开关闭合。
④拧紧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两个固定螺钉。
⑤分别用0.40 mm 和0.65 mm 的塞尺插入节气门限位螺钉和节气门摇臂之间,同时测量怠速开关的导通情况。当塞尺为0.40 mm 时,怠速开关应导通;当塞尺为0.65 mm 时,怠速开关应断开。否则,应重新调整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2)车速传感器
(1)舌簧开关式车速传感器的检修
舌簧开关式车速传感器的检修主要是检查传感器的脉冲电压。
①万用表置于电压挡。
②起动发动机1~2 s,万用表应该有脉冲电压指示,否则说明传感器损坏。
(2)电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的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阻值检测和功能检测。
①阻值检测:
a.关闭点火开关,拔下车速传感器的线束插头。
b.用万用表测量车速传感器两接线柱之间的电阻,1、2 端子之间的电阻为560~680 Ω。如果感应线圈短路、断路或电阻值不符合标准,应更换传感器。
图1-76 用磁棒检查车速传动器
②功能检测:
a.就车检测。用千斤顶将汽车一侧的驱动轮顶起,把换挡杆置于空挡位,用手转动悬空的驱动轮,同时用万用表测量车速传感器两接线柱之间有无脉冲感应电压。测量时,应将万用表选择开关转至1 V 以下的直流电压挡,若测量时万用表指针有摆动,则说明传感器有输出脉冲,其工作正常,否则,应更换传感器。
b.单体检测:将车速传感器拆下,用一块磁铁靠近车速传感器的前端,然后迅速移开,同时检查传感器端子1、2 之间的电压,如图1-76 所示。若有脉冲感应电压,则说明传感器良好;若无感应电压或感应电压很微弱,则说明传感器有故障,应更换。
3)温度传感器
ATF 温度传感器和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主要检查传感器电阻值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ATF 温度传感器和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都是热敏电阻式传感器,其电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检查时将其放在液体试杯中加温,随温度由低向高变化时,用欧姆表检查传感器线束接头端子间的电阻值,其电阻值应均衡变化,并应在规定的范围内(见表1-9)的传感器正常。若发现电阻值小于规定值,则表明内部短路;如电阻值大于规定值,则表明内部有断路或接触不良,这两种情况都应该更换传感器。
表1-9 两种温度传感器温度与阻值对应关系
2.控制开关
1)空挡起动开关
(1)空挡起动开关的调整
①在确保换挡拉索或换挡连杆长度调整合适的前提下,将变速器移至N 位。
②在换挡杆和换挡轴不动的情况下,松开空挡开关上的调整螺钉。
③旋转空挡起动开关,使空挡基准线与手控制阀轴上的垂直凹槽对正。
④紧固空挡起动开关调整螺栓。
⑤把变速器左侧的手动拉杆与换挡杆连接,将空挡起动开关与线束连接好。
(2)检测
检查空挡起动开关常用的方法,用欧姆表测试空挡起动开关端子各通路是否导通见表1-10。
表1-10 空挡起动开关内部连接关系(www.daowen.com)
“○——○”表示导通
将测量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如果有不符,应更换挡位开关。
(3)挡位开关的更换
①拆下手动阀摇臂和换挡杆之间的连杆。
②拧松手动阀摇臂轴上的锁紧螺母,拆下手动阀摇臂。
③拧下挡位开关固定螺栓,拆下挡位开关。
④按拆卸相反的顺序安装新的挡位开关。
⑤按规定的程序重新调整挡位开关。
2)制动灯开关
(1)电压检测
测量制动灯开关线路的电源端子与搭铁之间的电压,在没有制动时应为蓄电池电压。若不是蓄电池电压,应检查制动灯线路熔断丝是否断路。
(2)电阻检测
断开制动开关,在制动开关两端子之间连接欧姆表,松开制动踏板,电阻值应为;踩下制动踏板,电阻值为零。如果电阻值不符,更换制动开关。制动灯开关的外形与线路连接如图1-77 所示。
图1-77 制动灯开关的结构与线路连接
(a)结构;(b)线路连接
3)超速挡开关
当按下O/D 开关(ON)时,O/D OFF 指示灯应熄灭;当再次按下O/D 开关,O/D 开关弹起(OFF)时,O/D OFF 指示灯应点亮。否则应检查O/D OFF 指示灯、O/D 开关及线路。O/D 开关控制电路如图1-78 所示。
图1-78 O/D 开关控制电路
(a)O/D 开关ON 状态;(b)O/D 开状OFF 状态
3.执行器
1)密封性检查
锁止电磁阀密封不良,变矩器锁止时,使锁止离合器处于滑动摩擦及振动状态,滑动摩擦会造成变速器油温过高。高频振动会损伤输入轴上的离合器和行星齿轮;换挡电磁阀密封不良,会造成变速器降挡时有换挡冲击;蓄压器缓冲电磁阀密封不良,会造成所负责的挡位出现轻微的换挡冲击。所以,密封不良的电磁阀应予以更换。
开关式电磁阀分为常开式和常闭式两种。下面以常闭式电磁阀为例进行检测。
①拆下电磁阀。
②将0.5 MPa 压缩空气吹入电磁阀进油孔,此时进油孔和泄油孔之间应不通气;否则,说明电磁阀损坏,如图1-79(a)所示。
③当对电磁阀施加蓄电池电压时,进油孔和泄油孔之间应相通;否则,说明电磁阀损坏,如图1-79(b)所示。
2)工作性能检测
在用一段导线跳接电磁阀时,要在线路中接入一个20 A 的熔断丝,以防止对电磁阀和手的伤害,短路的电磁阀会产生很大的电流,会把导线熔断。
(1)开关式电磁阀的检查
将电磁阀与12 V 电源施加在电磁阀线圈上,如图1-80 所示。接线时没有反应的是坏的(内部断路)。一接线就能听到“咔嗒”声,说明电磁阀内部电路良好。如接完线后,稍停片刻才能听到“咔嗒”声,则说明电磁阀内部过脏或内部发生短路。
(2)脉冲线性式电磁阀的检查
图1-79 常闭式电磁阀检测
(a)未加电压;(b)加蓄电池电压
图1-80 开关式电磁阀的检查
①拆下脉冲线性式电磁阀连接器。
②将蓄电池电源串联一个低阻值的电阻,如一个8~10 W的灯泡,然后与电磁阀电磁线圈连接,如图1-81 所示。
③在通电时,电磁阀阀芯应向外伸出;断电时,电磁阀阀芯应向内缩入。如果异常,则说明电磁阀损坏。
注意:脉冲线性式电磁阀线圈电阻较小,不可直接与12 V电源连接,否则会烧毁电磁阀电磁线圈。
3)电阻检测
图1-81 脉冲线性式电磁阀的检查
电磁阀电阻应使用欧姆表进行测量(见图1-82),不同公司的电磁阀电阻值也不同。如丰田公司变速器内各种电磁阀的正常电阻值都在11~15 Ω。大众公司的变速器上主油压电磁阀和锁止电磁阀的电阻值为4.5~6.5 Ω,蓄压器缓冲电磁阀和换挡电磁阀的阻值为55~65 Ω。美国三大公司变速器内的电磁阀,除主油压电磁阀的阻值为5 Ω,其余在20 ℃时电阻值都为20~30 Ω。
电磁阀的电阻值如低于标准值,则说明内部短路;高于标准值,说明有断路现象,必须更换。
4)电控系统故障的判定
当发生下述情况时,很有可能是电控元件造成的故障:
①通过读取故障代码,发现有相关的电控部件的代码。
②最高车速降低,在同样发动机转速和路况情况下,明显感觉车速没有以前高,没有升挡感觉。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自动变速器进入了失效保护功能,强制将自动变速器锁止在某一挡位。
③失速试验所测试的结果符合修理手册的要求。
④故障突然发生,有时故障又会自动消失,有时发动机熄火一次之后再起动故障又消失。
⑤自动变速器故障指示灯点亮。
⑥刚发生故障后检查自动变速器油液,油量合适,颜色变化不大,油底没有太多杂质。
具备三条以上,基本可以认为是电控系统出现故障。
4.故障自诊断
电控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单元除了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和向执行器发送指令外,还具有自诊断的功能。电控单元内部有一个故障自诊断电路,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断监测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各部分的工作情况,并能检验出电控系统以及与电控系统相关的某些液压或机械方面的大部分故障,将故障以故障码的形式储存在存储器内,以便于故障的诊断和修理。通过故障码的读取,维修人员可以初步判断故障所在的部位。同时故障指示灯闪烁,提醒驾驶员自动变速器有故障。
图1-82 电磁阀的电阻检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