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分析

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5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前刀面的应力云图分布2.4.1.4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屑形态的影响图2-16展示了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切削过程中的切屑形态,此种状态下的切屑,处于同一切削步,且切屑形态放大倍数相同。由此可知,与切削刃距离为0.1mm的微织构刀具促进切屑弯曲明显,随着微织构逐渐远离切削刃,微织构对切屑的卷曲程度总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图2-16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切削过程中的切屑形态

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分析

为了研究微织构的位置分布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对于传统刀具和微织构刀具,选取横向微织构为刀具织构方向,设计三种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的刀具进行切削仿真实验,并与无织构刀具进行对比,分别对切削力、切削温度、应力分布和切屑形态进行分析,各种刀具微织构形貌参数见表2-3。

表2-3 横向微沟槽位置分布织构几何参数

2.4.1.1 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削力的影响

对比无织构和三种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切削力变化趋势,图2-12明显看出,四种刀具的主切削力Fx和径向力Fy变化较大,轴向力Fz变化较小,其中微织构刀具TMGL-1和TMGL-2的Fx和Fy明显小于无织构刀具CT;微织构刀具TMGL-3的切削力低于无织构刀具,但是相差不大。这说明当微织构距切削刃的距离为0.1mm和0.2mm时,微织构能够有效发挥减磨作用。随着距离增加到0.3mm,其切削力明显增大,微织构减磨作用不明显,切削效果几乎等同于无织构刀具。

图2-12 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削力的影响(v=150m/min, ap=0.2mm)

2.4.1.2 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不同微织构位置刀具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如图2-13,可以看出TMGL-1和TMGL-2刀具刀尖温度梯度颜色较浅,CT和TMGL-3刀具刀尖高温区域颜色较深,出现了高温区,由此可见TMGL-1和TMGL-2刀具的降温效果要好。同样观察整个切削过程中每个切削步的刀具温度分布情况,并与无织构刀具对比,统计得出TMGL-1刀具温度低于CT刀具的切削步占56.4%,TMGL-2刀具比CT刀具温度低的切削步约占53.2%,TMGL-3刀具比CT刀具温度低的切削步占42.4%;因此这说明与无织构刀具CT相比,微织构刀具TMGL-1和TMGL-2有明显的降温效果,而TMGL-3相对较差,几乎没有降温效果。图2-14显示了四种刀具不同切削步下的最高切削温度平均值,可见TMGL-1、TMGL-2和TMGL-3的最高切削温度要比无织构刀具CT的低,进一步证实了微织构刀具可降低切削温度。随着微织构逐渐远离切削刃(从0.1mm增大到0.3mm),切削温度逐渐增大,当微织构距切削刃0.3mm时,微织构刀具与无织构刀具温度相差较小。

图2-13 不同微织构位置刀具表面温度分布情况(www.daowen.com)

图2-14 不同微织构位置刀具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2.4.1.3 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前刀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图2-15为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前刀面的应力云图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微织构刀具TMGL-1和TMGL-2应力分布较分散、覆盖面积较大,CT和TMGL-3刀具的应力主要集中在刀尖切削刃边缘。统计分析得出,在所有切削步中,TMGL-1刀具比CT刀具应力分布更加分散的占64.5%,TMGL-2刀具比CT刀具应力分布更加分散的占58.1%,TMGL-3刀具比CT刀具应力分布更加分散的占45.2%。上述分析说明,随着微织构逐渐远离切削刃,微织构分散刀尖应力的能力逐渐变差,其中距切削刃0.1mm和0.2mm的刀具效果明显,0.3mm的刀具效果不明显。

图2-15 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前刀面的应力云图分布

2.4.1.4 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对切屑形态的影响

图2-16展示了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切削过程中的切屑形态,此种状态下的切屑,处于同一切削步,且切屑形态放大倍数相同。从切屑的卷曲程度分析,TMGL-1刀具的卷曲直径d1最小,其次是TMGL-3、TMGL-2刀具的切屑卷曲直径d3和d2,但是d3和d2数值相差较小,说明TMGL-3、TMGL-2刀具的切屑卷曲程度相似,CT刀具卷曲半径d0最大。由此可知,与切削刃距离为0.1mm的微织构刀具促进切屑弯曲明显,随着微织构逐渐远离切削刃,微织构对切屑的卷曲程度总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图2-16 不同微织构位置分布刀具切削过程中的切屑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