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莱德斯罗,前修道院教堂——措施规划范围内的监测(参见5.3节)
这一样板案例在本项目工作范围内实现了两个目标:首先,主要通过短期监测,对保养和修复过的中世纪外墙上的一个参照面进行研究和评估;其次,为长期监测奠定了基础。与希尔德斯海姆/霍尔茨明登/哥廷根应用技术和艺术学院(HAWK/FH-Hildesheim-Holzminden-Göttingen)合作,于2009年进行了以下工作:
·借助现状测绘及自然科学研究,对2005年的参照面进行状况登记,该参照面受汉诺威修道院协会(Klosterkammer Hannover)委托,由雷根斯堡石材工厂(Steinwerkstatt Regensburg)铺设;
·在一篇硕士论文(Pohlmann, 2009) 、一份详细的项目报告和一份案例分析(5.3节)的框架下,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毫无疑问,这一研究在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不仅仅适用于弗莱德斯罗修道院教堂这一个例,人们可以将其视为范例。研究结果构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必要基础,即制作效率统计表和制定按照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的建筑立面修复措施的执行时间表,并以文字描述该措施(Snethlage, 2001 & 2005) 。研究的主题是遗产本体材料保护和资源节约,以便将破坏性的材料研究方法及石材替换降到最低限度。对此,最重要的框架条件是:
·充足的前期规划设计时间:弗莱德斯罗修道院教堂的例子表明,原先规定的一年时间太少了!
·对参照面进行高水平的(即专业而规范的)筛选、特点描述、处理、后期研究、评估和备案;
·评估时考虑参照面周围的朝向及微气候环境情况与施工技术。
弗莱德斯罗修道院教堂的参照面设置在塔墙的北面,并非只因为那儿的病害最严重、最需要处理。由威悉河砂岩砌成的方石墙展现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浮雕状风化和层状剥落,并有明显的生物活动。对于材料的研究未得出此处采用了质量较差石材的结论,因此,只能将病因归结为局部墙体遭受到严重的水害。实际上,两座西塔的双坡屋顶都没有雨水导槽(落水管),所以,在翻新外墙时,当然需要安装上雨水导槽及落水管,以提高措施的持久性并减少将来的保养费用和维护费用(图4.1.1)。
图4.1.1 弗莱德斯罗修道院教堂的西北面视图,建筑北立面的参照面:塔墙的病害明显与无雨水导槽和无屋檐有关
2)瑟格尔,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的石雕——通过监测参照面以保护(文物)本体及控制费用
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受选帝侯克莱门斯·奥古斯特(Clemens August)委托,由施劳恩(J. C. Schlaun)领导,于1737—1747年修建。主建筑外墙的8块包姆贝格石灰砂岩装饰也诞生于这个时期。这些石雕宽约1.3 m,总高度约5m(图4.1.2—图4.1.4) 。为了保护石雕免受天气影响,直到19世纪早期,它们大多数时候都被油布覆盖,估计人们只有在特殊场合才能见到它们。接下来的时间里,保护措施荒废了。1974—1975年期间,在1945年遭受严重病害的石雕(粉碎成碎片,但大部分碎片得以保存)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1977年、1984年及1986—1988年采取了进一步的保护措施。1993—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的资助项目对到那时为止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进行了基本的材料学研究(Segers-Glocke, 1998) 。
图4.1.2 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的4号石雕;由于朝东,保存状况良好,但中间位置(“手套”)病害特别严重
图4.1.3 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中心建筑与雕塑
图4.1.4 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1993年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概况测绘;8块石雕病害程度汇总(Fitzner等,1995) [2]
这一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得到了以下认识:如果至少在冬半年借助覆盖物保护石雕,那么,在持续有效的保护的基础上,保养和维护周期可以明显延长。所以,自1997年起,人们重新采取以前的维护传统,即在11月至次年3月内用一个特殊制作的金属装置保护石雕,该装置附有一层不透明的帷幔。(www.daowen.com)
监测范围内的研究(表4.1.1)由希尔德斯海姆/霍尔茨明登/哥廷根应用技术和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系(Fakultät Erhaltung von Kulturgut) 、汉诺威Ri Con公司和科妮莉亚·戈尔曼-扬森博士(Dr. Cornelia Gehrmann-Janßen)进行。这些研究结果总结在罗伯特·文内默(Robert Wennemer) 2009年的硕士论文中。冬季覆盖物防止雨水冲击的作用尤其是在朝西和朝南面得到了明显证明,这并不让人惊讶。自1995年起,生物活动,尤其是地衣植被有了明显变化:红色的绿藻纲生物的侵害加强了,在北曝光面十分醒目,必须抑制其进一步发展。覆盖物内部的通风(太)微弱,导致南边的温度和相对空气湿度变化强烈。因此,必须检测覆盖物是否已通过被动通风实现了最优化。
自1993年起的研究发现,20世纪70—80年代反复使用的憎水法的效果减弱了。然而,今天不再推荐使用憎水法重新处理,而推荐使用的是与色彩匹配的、以有机硅树脂乳液为基材的耐磨层[3]来保护石材表面。这里涉及一种保护思路[4],它在80年代在石雕中得到了局部应用,而其有效性和耐久性在2009年得到了证明。
借助病害图示和照片备案确定了病害发展过程的早期,可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结构加固胶失效(图4.1.5)。接下来确定的是分散的浅表性裂隙和皮屑状剥落。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人们以措施为导向,进一步开发维护措施。首先,通过局部保护对病害区域进行修复性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尝试在保护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去除试验面里的地衣植被,以及使用彩色透明涂层来保护石材表面(图4.1.6) 。在监测范围内继续进行的诊断性研究及照片备案聚焦于监测最新实施措施的长效性问题,不过也涉及目前为止所积累的参照面信息。
图4.1.5 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6号石雕细节:由于1974年处理措施的黏结效果减弱而出现裂缝
图4.1.6 克莱门斯维尔特狩猎行宫,4号石雕细节:为了评估去除地衣后再施以透明涂层的效果,试验面上用米洛夫斯基瓶法测量其毛细吸水能力(Wennemer, 2009)
2010—2011年,包括监测在内的必要修复措施所需费用共计约5 000欧元。与20世纪80年代修复措施的费用相比较,这笔金额相对较少。尽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对这些费用进行比较,然而涉及石雕长期保护的费用控制只能通过1993—1996年的试点项目及其保后监测才能实现,这一点是明确的。
3)格尔恩豪森,皇帝法尔茨行宫(黑森州,参见5.8节)
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所(IFS)研究的出发点是记录1995—1998年在皇帝法尔茨行宫主建筑的一个分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通过将图表文件转化为数字,人们可以将1998年所采取的措施与2009年在“石质文化遗产监测”课题范围内所做的病害测绘相比较。根据从图示中提取的长度与面积,可以进行费用的比较计算。根据最新的价格(以2010年为基准),8根柱子的柱头和柱座以及4个拱墩的带状雕刻的保护和修复所需直接费用[包括清洗在内,但不包括附加费用(建筑工地布置、备案)]合计如下:1998年采取的措施所花费的金额相当于今天的8 400欧元,而去除2009年时确定的病害只需花费1 900欧元。
4)库讷斯道夫,勒斯特维茨-伊岑普利茨墓地(勃兰登堡州,参见5.2节)
勃兰登堡州州署(das Brandenburgische Landesamt)对“石质文化遗产监测”课题的文物保护进行的研究使人们可以将1997—1998年的费用与2009年的进行对比。1997—1998年对墓地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其花费共计27 250欧元。根据2009年的状况登记和病害图示,当前所需护理措施(清洗、砂浆修补、裂隙修补、重新灌浆)的估算花费共计约1 270欧元。
5)格罗斯耶拿,崖壁浮雕——“石质浮雕长卷”(萨克森-安哈尔特州)
此例包含12幅浮雕,它们是在露出地表的天然红砂岩上凿刻而成的[5],部分雕像超过真人大小,没有彩饰。12幅壁画描绘了《圣经》里流传下来的题材:葡萄种植。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于1996—1997年对病害进行了第一次彻底的研究,确定病害原因为湿度危害、水溶盐污染及早期不恰当的措施。根据前期的调查,1999年采取了保护措施,尤其是清洗、去除空鼓、脱盐、固化和砂浆修补。这些措施的总费用共计约380 000德国马克,即190 000欧元。
图4.1.7 格罗斯耶拿,石质浮雕长卷,按照VDI 3798(导则)进行的状况登记的图示哈勒市(Halle)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文物保护和修复机构(Institut für Konservierung und Restaurierung an Denkmalen in Sachsen-Anhalt e.V.)
在这些工作结束之后,人们认识到为了及时发现并去除山区湿度及水溶盐污染这些隐患因素所导致的病害,进行长期的保养和维护是必要的。
估算每年监测和必要的维护措施所需的费用约为6 700欧元。然而,真正可用于石材保护措施的资金大约只占此金额的三分之一。因此,必须将每年的检查措施和维护措施局限在病害严重的石材上。在这一背景下,“石质文化遗产监测”课题组在对状况记录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石雕固化状况出乎意料地好(图4.1.7)。特别贵重的石雕在过去几年里多次得到保护,考虑到前面所提及的不利因素(经费缺少), 目前为止这些部分的状况是可以接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