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充填注浆法的作用机理分析

充填注浆法的作用机理分析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充填注浆法的定义,利用粘土浆或掺有混合料的水泥浆直接向被注载体内的“空间”注浆充填,其作用机理在于可灌注性的判断。实践也表明,砂砾石地基层中粒径小于0.1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愈高,则可灌注性就愈差;当其含量小于5%时,则可进行粘土水泥浆对砂砾石地基层做充填注浆。大量的堤防工程和其他工程实践中,为了进行有效的充填注浆,需对上述有关判断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施工之前在现场通过充填注浆试验而定。

充填注浆法的作用机理分析

依据充填注浆法的定义,利用粘土浆或掺有混合料的水泥浆直接向被注载体内的“空间”注浆充填,其作用机理在于可灌注性的判断。

以砂砾石地基为例。

在砂砾石地基中能否接受注浆材料注入的特性就是可灌注性。它取决于地基的颗粒级配、注浆材料的细度、浆液的稠度、注浆压力施工工艺等。

通常砂砾石地基的可灌注性一般有下列几种指标来衡量判断。

(1)用砂砾石地基层的有效粒径(D10)及渗透系数(K)来判断:

式中 a——系数。

实践表明:在式(2.7)中。

1)当K≥(6.9~9.3)×10-4m/s时,可灌水泥浆。

2)当K=(3.5~6.9)×10-4m/s时,可灌粘土水泥浆。

3)当K<3.5×10-4m/s时,则采用化学浆液可以灌注。

(2)用砂砾石地基层的不均匀系数(Cu)来判断:

式中 D60、D10——砂砾石地基层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含量为60%、10%的粒径,mm。(www.daowen.com)

实验的颗粒级配曲线表明,对式(2.8)的Cu值,有以下两种情况:

1)Cu值较大,即颗粒级配曲线较平缓,则表明砂砾石地基层的密度较大,透水性较小,其可灌注性就较差。

2)Cu值较小,即颗粒级配曲线变化较陡,则表明砂砾石地基层的密度较小,透水性较大,其可灌注性就较好。

实践也表明,砂砾石地基层中粒径小于0.1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愈高,则可灌注性就愈差;当其含量小于5%时,则可进行粘土水泥浆对砂砾石地基层做充填注浆。

(3)用受注砂砾石地基层的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含量为15%的粒径(D15),与注浆材料的颗粒级配上相应于含量为85%的粒径(D85)之比值(M)来判断:

实验与实践均表明,M值愈大,则可灌注性就愈好。反之亦然。

一般规律是:

1)当M≥15时,可充填注水泥浆。

2)当M=10~15时,可充填注粘土水泥浆。

3)当M=5~10时,宜灌注含水玻璃的高细度粘土水泥浆,简称粘土水泥水玻璃浆。

大量的堤防工程和其他工程实践中,为了进行有效的充填注浆,需对上述有关判断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施工之前在现场通过充填注浆试验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