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的PFBCS设计过程模型中,假设了设计变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是线性的,生成的变量(比如意图、功能、行为、认知等)是清晰确定的,即在设计初期,设计师对于“产品符号应该表达什么,应该如何表达”有着明确的答案。但在工业设计实践中,设计面向的问题是病态结构的,具有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建构,设计意图也会发生变化。产品功能的拟定来源于设计意图,行为变量和认知变量也来源于设计师对潜在用户的预想,真实的功能、行为和认知只有在产品符号实现(制造并商品化)之后才能确定。由于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存在知识背景和经验的差异,设计师和用户往往对产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用户解释产品时,可能会存在与设计师的意旨完全不同的理解,用户还能从产品中发现许多设计师之前没有预想到的用途。在真实的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在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会借助草图、空间模型等方式建构设计问题,并不断地对意图、功能、行为、认知和结构等变量进行预想、反思、评价和重新定义。这样,意图、功能、行为、认知等变量通常包含着两种理解,一种是设计师在设计结果出现前预期的(expected),另一种是设计结果出现后从物理结构中获取的(derived from structure)。这二者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从物理结构中获得的认知、行为、功能、意图可能不同于设计师前期预想的,设计师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对相应的变量进行修正和再设计,这些都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有助于设计师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产品。因此,考虑到设计过程中变量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反馈与回溯,PFBCS基本设计过程可以进一步扩展,扩展后的PFBCS设计过程可以用图4-5所示的框架模型来描述。
表4-1 PFBCS中各变量的定义
图4-4 交互行为导向的基本概念设计过程模型(www.daowen.com)
图4-5 扩展后的PFBCS设计过程框架
表4-2 PFBCS设计过程的步骤
在扩展的PFBCS设计过程模型中,意图的设定和功能的生成存在于或类似于任务分析阶段,行为和认知是产品符号概念创新的关键变量,而物理结构是方案设计的结果,各步骤的内涵如表4-2所述。在图4-5中存在20个设计步骤,其中实线描述的步骤与PFBCS设计过程框架中相应的各步骤的含义相同,虚线描述的步骤7、步骤8、步骤9、步骤10,都是设计师从结构中获取的变量,实线描述的步骤11、步骤12、步骤13、步骤14是设计师将从结构中获取的变量与预期的变量进行比较和评价后,对预期的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整个扩展的PFBCS设计过程框架描述了适用于所有基于产品符号认知的工业设计的20个基本步骤,但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是跳跃的,一般并不需要经历所有的设计步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