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类,即科目制、项目制和问题制。科目制的特点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按方法和实践类型分类的课程教学。科目制知识规范,学科边界清晰,分工明确,所传授的内容往往按照固定的技能方向,在指定的教学地点规范地开展,以技能训练为主。课程知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具有清晰的层次性、逻辑性和计划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对进度的把控非常方便。但是,这一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教学内容和活动不开放,以既有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探索和研究处于被动,教学系统僵化,创新性、互动性和活力不够,教学的结果往往以理想的“作品”而不是落地的“真实产品”结束。
项目制的特点是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项目流程和进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查找、探索和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企业为教学活动设定与产业直接相关的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技术支持,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互动交流。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获取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实际项目在进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合作,经过充分的研究,提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对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结果往往以落地的“真实产品”结束。但产业项目的商业性和时效性特征突出,市场目标是首要任务,教学和研究处于被动,这会给教学与研究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时间安排带来困扰。
问题制的特点是以真实情境下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开放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流程与方案。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完全开放的、模糊的状态,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提出较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学具有彻底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不仅提出解决方案,还要发现和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和研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通过真实社会情境下的问题研究,驱动教学和创新,在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和组织知识与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真实“问题”往往超越了具体产业,工业设计的对象和教学结果也会从“落地产品”转向“解决方案”。但由于缺乏和脱离产业的支持,学校能独立从社会现象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往往非常有限,需要复杂技术支持或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深入开展研究,也很难提出具体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最终的教学活动往往以完成流程和提出概念模型结束。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持与跟进,这些流程和模型绝大多数仅仅存在于“学术成果”中,问题制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更深入地推进。
工业设计专业三种实践教学类型的特点如表1-1所示。(www.daowen.com)
学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务实型设计实践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只通过作坊式的教学侧重于造型、色彩、风格等封闭的要素,也不能只侧重于思维、概念等理想化要素。教师和学生应该一起深入产业一线,教师帮助学生对真实的社会和产业问题开展研究,与生产制造、供应链、工艺、市场等产业链要素紧密结合,把设计实践教学上升到产业和社会高度。“研究、教学、产业”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走进社会后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产业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在特色产业领域形成比较优势,逐渐凝练专业特色方向和教学科研团队,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逐步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的生态系统。
表1-1 工业设计专业三种实践教学类型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