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工业设计既不是“应用艺术”,也不是“应用科学”,而应该是“参与式”“情境沉浸式”或“嵌入式”科学。这种新的设计理论模型认为,科学调研和建议实施是进入而不是应用于设计项目和设计实践,设计本身就包含了“研究”。尽管产品作为物质对象具备可见的视觉,但其本质性的过程和关系是不可见的。唐纳德·舍恩提出的“行动中反映(Reflection-in-action)”概念,正是强调设计认识论的情境性和关系属性。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的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如下:
1)代替问题识别,陈述系统具有的状态A。
2)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解决过程,陈述系统具有的状态B。
3)设计师、制造商和用户(及所有利益相关者)是系统的一部分。
设计师的任务是借助新的科技工具了解系统的动态形态,不能在外部操作一个系统,只能存在于系统之中。不能违反系统本身的信息,只有鼓励或抑制系统继续自己的方式。系统的状态B是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中,根据设计师、制造商、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通常价值标准,协商一致后的结果;状态B只是一个暂时的,或多或少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来不是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从状态A转向状态B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设计者、制造商、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包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终也会被改造和转变。这种教育和学习维度,是与项目紧密相关的。从设计认知过程的本质来看,设计更像是“问题求解的过程”,而不是“问题求解”。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其教育基础应该从视觉信息转向符合伦理的技术行为和关系。在新的产业模式和价值体系下,这种转变要求工业设计的教育基础应该具备下列方式的转型:(www.daowen.com)
1)树立“设计即研究”(design is research)的观念,研究社会生活需求和产业模式驱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在教育环境下,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行为,通过研究社会生活需求和产业模式,实现技术实现前的主动设计和前置设计,将是新科技革命时代新的创新模式。
2)明确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负责的设计伦理观。在实现多边利益体共同创造价值、共同传递价值、共同分享价值的新工业模式下,设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伦理观和设计价值分析能力。
3)从关注物体的艺术表现到关注系统状态及其过程和相互关系逻辑的可视化表达。工业设计从制造产品差异发展到了构建社会协同创新机制,对系统状态的描述、对系统中各要素(含利益方)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表达至关重要。设计的关注重点将从产品形象转向线上线下用户全方位的体验。
4)从单个产品设计转向产业生态链的系统设计。随着产业深度融合和产业边界模糊,工业设计应该提供面向全产业链协同的更加系统的策略和方案,设计从单个产品设计,转向面向产业生态链的开放式系统创新。这种创新既包含协同制造过程,也包含产品服务模式和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