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师角度出发,工程伦理提出的主动防范工程风险,自觉承担职业责任,增进并可持续发展工程与公众、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是工程师认同和诉求的社会意识。
科学与工程技术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能够通过其实践活动影响社会伦理价值的构建,不仅影响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能够影响社会制度安排、个体行为,甚至社会伦理价值。因此,通过科学与工程伦理实践,才能增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成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然而,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不是没有接受过工程伦理教育,或其职业培养要求等也并不是没有伦理学因素,究其原因,常常是工程伦理没能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实际效用,即“工程伦理的实践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工程伦理观念本身的正确性,还取决于工程伦理观念发挥实际作用的路径适宜性。只有通过工程伦理的实践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科学与工程伦理的实际价值。
因此,提高工程伦理观念的实践有效性,关注其发挥实际效用的路径、机制和方法,就必须深入到工程伦理实践中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程大国”,并完成诸多“超级工程”,而工程风险居高不下,则更应关注科学与工程伦理问题。
中国要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的顶尖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大师。随着高铁、水电等越来越多的工程行业走出国门,中国工程师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工程实践中来,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工程事务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不仅是纯技术上的,还要求他们对工程的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社会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尤其是对专业工作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工程师培养是否全面,对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
不论从工作和生活来讲,工程师都是在社会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活动的。因此,作为应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成员,且随着工程技术活动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工程师必须具有维持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不仅是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也是工程师完善自己的要求。如果只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但是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违背职业规范,不仅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还会危害社会。
工程伦理规范其实包括工程师应该对什么人负责、向谁负责、谁负责任等问题,可以归纳为首要责任原则、工程师的权力与责任、工程师的职业美德、如何正确地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此外,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按照其参与的实践不同,可以分为工程研究中的道德、工程实验中的道德、工程制造中的道德和工程使用维护中的道德等。(www.daowen.com)
工程师职业素养是工程人员参与社会工程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工程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通过从事工程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是通过学习、培训、锻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工程技术领域,伦理行为与规范可以按照表现形式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工程伦理对工程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其全职业发展周期。隐性职业素养可以具体表现为诚信品质、敬业形象、法纪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1)诚信品质。“诚”指“内诚于心”,“信”指“外信于人”。具体地说,“诚”是道德主体的道德修行,表现为诚挚、诚恳、真诚等内在的道德诉求;“信”是内诚的外化,表现为重言诺、守信用、讲信义等社会化的道德实践。诚是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诚信于心,才有言行一致。诚信作为立德修身之本,也是有序的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
(2)敬业形象。包括热爱本职工作、投入精神、对其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创新精神、甘于奉献的务实作风。
(3)法纪观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说明了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和纪律教育的重要性。要建设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良好习惯。随着我国法治日臻健全,认识、遵守和自觉维护法制的思想意识,既使我们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维护意识增强,又要求自己对法律的遵守,必须牢固树立法律底线不可碰触。
(4)团队精神。“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具有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和一体性,才能更好地将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而推进工程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