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稀相区内的流动子模型优化后为:稀相区流动的子模型

稀相区内的流动子模型优化后为:稀相区流动的子模型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6稀相区环-核模型稀相区内的气体和固体流动十分复杂。计算夹带速度时,其终端速度可以按式进行计算:2.环形区厚度影响环形区厚度的因素很多,如炉内的温度、气流速度、稀相区截面尺寸和颗粒的粒径大小等。本书采用Werther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式中,dt为稀相区截面直径。

稀相区内的流动子模型优化后为:稀相区流动的子模型

图4.6 稀相区环-核模型

稀相区内的气体和固体流动十分复杂。其模拟的方法可以采用最基本的动力学方程方法进行直接模拟。这种方法在进行局部浓度场计算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气固流动的复杂性,该方法的准确性一般。另一个模拟稀相区的方法称为环-核流动(core-annulus)模型,该模型认为稀相区由两个区域组成,一是颗粒浓度较低,运动方向随着气流方向的核心区;另一个是颗粒浓度较高的、颗粒运动方向朝下的环形区,环形区内的气流速度很低。床内的气体主要通过核心区流动,具体模型的结构如图4.6所示。

本书所建稀相区环-核模型基于以下几点简化:①稀相区内的空隙率沿高度方向呈单调指数规律分布;②核心区的固体颗粒和气体来源于密相区,环形区的固体颗粒来源于核心区,是由核心区与环形区发生质交换而形成;③在核心区与环形区之间只发生固体颗粒交换,不发生气体交换,净交换量为核心区传递给环形区。

1.固体颗粒夹带率

本书中,稀相区内的固体颗粒夹带率采用Wen和Chen提出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式(4.39)中,F(h)为密相区与稀相区交界面以上高度h处的固体颗粒夹带率;F0为床层表面处的夹带速率;F 为TDH处的夹带速率,TDH为沉降分离高度。它是稀相区的一个重要参数,若高于TDH值,则稀相区内的固体颗粒浓度不再随着稀相区高度的增加而改变;a为固体颗粒衰减指数,平均值为6.4 m-1

式(4.42)中,u0为表观速度;ut为终端速度。计算夹带速度时,其终端速度可以按式(4.43)进行计算:

2.环形区厚度

影响环形区厚度的因素很多,如炉内的温度、气流速度、稀相区截面尺寸和颗粒的粒径大小等。本书采用Werther提出的经验公式(4.44)进行计算:

式(4.44)中,dt为稀相区截面直径。

3.核心区和环形区中气体流速

在本书中,根据Snecal提出的速度分布方程计算环形区内平均气体流速uga为:

式(4.45)中,σ为核心区直径与稀相区截面直径之比;n的取值如下:

核心区平均气体流速ugc与环形区平均气体流速uga之间的关系如下:

所以核心区平均气体流速ugc为:

(www.daowen.com)

4.核心区颗粒运动速度upc和环形区颗粒运动速度upa

前文中已做相应的简化,即在核心区颗粒运动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同,气体和颗粒的速度差假设为终端速度,有:

环形区内的颗粒速度upa向下,但是该速度目前无法通过理论方法得到,而是采用前人的经验数值,一般为1~2 m/s。

5.稀相区的空隙率

稀相区内的空隙率的分布在轴向和径向都是不同的,其规律十分复杂,这也是建立环-核模型十分关键的一方面。关于径向空隙率的部分经验公式,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或改进的关联式。经过研究,本模型采用Zhang提出的表达式:

式(4.50)中,为轴向平均空隙率,轴向平均空隙率一般认为呈S形分布,即床层顶部空隙率大,为颗粒稀相区;床层底部空隙率小,为颗粒密相区。由于稀相和密相之间有一个拐点,因此本书采用李佑楚等提出的空隙率分布模型进行计算:

式(4.51)中的特性参数如下:

εl为稀相极限空隙率。

h0为特征长度

hi为转折点高度。

up为颗粒表观速度。

Gs为被气流携带走的颗粒量。

6.固体颗粒的径向混合

核心区向环形区的固体颗粒传递速率f1(m/s)和环形区向核心区的固体颗粒传递速率f2(m/s)采用白丁荣通过实验所拟合出的经验公式(4.56)进行计算:

式(4.56)中,m为气固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