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洛朗公司,高级时装并不创造利润,但却仍能维持良好运转。不管怎么说,高级时装是一个正在走向消亡的行当,哪怕有那么多天才设计师和热心扶持者正在不遗余力地支撑着它即将倒塌的身架。”说这话的皮埃尔·贝尔热深谙高级时装经营之道,他知道,没有15到20年的工夫是不可能让一家高级时装公司挣到钱的。高级时装已经命悬一线,再来一次金融风暴就会把它的这根生命线吹断。试想,有哪个思维正常、有责任心的企业领导能够无休止地往高级时装这个无底洞里扔钱呢?尽管高级时装界年复一年地辩称,其一场模特表演有着如何不可思议的广告效应,但它毕竟已是明日黄花。时装表演固然精彩,但不带任何解说的电视画面未免流于含混,而只知堆砌溢美之词的文字报道又未免流于一厢情愿。最终,这种表演成了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大杂烩,高级时装只能自说自话、自己感动自己。更何况奢侈品牌的形象宣传本就不是记者们该干的事。话虽如此,那些从事服装定制的中小企业家们大可不必悲观失望,只要他们放下定义不清的高级定制设计师的架子,不再以艺术家自居——何况服装业根本就算不上艺术。任何一件时尚用品都只是用来穿戴的装饰品,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件艺术品。这种话已不知被多少人重复过多少遍了。
时尚应该走向世界,只有把流行趋势、穿着效应与梳妆技法普及到尽可能广泛的地区,时尚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2002年1月22日,伊夫·圣洛朗推出了他的最后一场时装发布会,从此永别了高级时装的光辉圣坛。皮埃尔·贝尔热放了他一马。这个“最后的莫希干人”在时装圈打拼经年之后,看透了时尚的本质,自认巅峰已过,深感心力交瘁,收拾起他的别针和铅笔黯然离去。这个素以风格高雅著称的设计大师以自己的敏锐和明智给高级时装界带来了一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代化新风。毕竟,对时尚女装一往情深的不仅包括那两三千个大摆公主派头的贵妇名媛,还包括全世界30亿名妇女!“面对此情此景,日渐式微的高级定制设计师组织——巴黎时装公会居然还想把名字改为1868年成立之初的‘高级时装公会’,真让人不可思议。指望借复古而扬名的公会应该从伊夫·圣洛朗的引退中获得这样的启发:高级时装应该为老自尊,主动让位于新时代、新风尚,让位于成衣业。可惜它没有。”这是《每日时装新闻》2002年1月25日的评论。
2001年2月12和13日,法国时尚杂志《嘉人》从1000名18岁以上的法国女性中遴选出500名,在她们家中逐一进行了当面采访,采访结果令那些死不悔改的高级时装钟爱者彻底心灰意冷:“请问您每月平均花多少钱用于购买服装服饰(包括鞋子、饰品等)?”回答不到300法郎(约合45.74欧元)的占61%,300至700法郎(45.74至106.73欧元)的占31%,700至1500法郎(106.73至228.69欧元)的占4%。用同样的钱数希望购买若干件服装的占55%,只买一件但质量上乘的占41%,只买一件但须出自名师之手的0%。消费者如此不给面子,其实是对定制设计界的一种警示。《嘉人》随后更为高级定制设计师们奉送了如下逆耳忠言:“有些设计师虽才艺不佳却偏要强加于人,怎不教人心生厌恶、望而却步?女人之所以对高级时装敬而远之,是因为设计师为她们推荐的非人性化时装只会为她们忙中添乱。试想,对一个在站台上狂奔着赶火车的女人来说,一双露着脚面、鞋带勒得脚生疼的22厘米高跟鞋除了增加痛苦、浪费时间,还能有什么意义?”(www.daowen.com)
欧洲和美国的服装消费金额每年已经超过了4790亿欧元,奢侈品行业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470亿欧元。看到如此惊人的暴利,我们立刻就该明白,把时尚从赚钱赚疯了的设计师兼“艺术家”手中夺过来已经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