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穿旧常新 VS 随手扔掉的衣服

穿旧常新 VS 随手扔掉的衣服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尚的全球化让西方的服装模式或多或少地开始向全世界蔓延普及。那些常穿常新、一上身就格外出彩的个性化服装或首饰无所谓品牌或商标……常穿常新的服饰其实就是特别适合某个人外表与气质的服饰,这样的服饰已经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时尚范畴,而进入了针对这一个体的微观时尚范畴,表现的只是“这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穿旧常新 VS 随手扔掉的衣服

时尚的全球化让西方的服装模式或多或少地开始向全世界蔓延普及。高档品牌堕落为批量生产的奢侈品推销商,而中低档产品则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品牌。在全世界各大商业区,国际化品牌的巨型商场鳞次栉比、鱼龙混杂,似乎从来不会水土不服。被这些品牌堆起来的“购物型城市”更是比比皆是,多得让人心烦。本来情调各异的城市风光被这种整齐划一的繁华熙攘搞成了一个模式,有人评价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单调乏味的世界,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美国管理学大师——译者注)称之为‘相似的海洋’,鲍德里亚(Baudrillard,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译者注)则称之为‘施乐(Xerox,美国复印机品牌,在此寓意为复制一切——译者注)化’的世界。”然而,消费者如今成了这个商品世界的上帝和主宰,他们不会在一棵(品牌)树上吊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穿什么商标的衣服、戴什么品牌的首饰、到什么地方购买、花多少钱购买。

不管怎么说,在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从最高级到最低档,所有品牌都推出了适于穿着佩戴、适于混搭互换,甚至适于随用随扔的日用消费品,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充分保有个性的同时把自己打扮得尽善尽美

不管怎么说,品牌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奢侈品带来的超额利润令它们如痴如醉,乐不可支。而消费者也不都是傻子,尽管他们仍免不了偶尔被榨取得分文不剩。

奢侈品的大众化迅速带来了它的平庸化,但这又何妨?这个以貌取人的社会已经把人都琢磨透了,它让每一个人都自以为超越了传统审美标准,自以为形成了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审美情趣,同时又让他们不自觉地融入大众化的时尚当中。(www.daowen.com)

一件衣服或一件饰品是否不同凡响,并不取决于设计师的名气或价格的高低,而取决于穿戴者是否与之相配。不同的人穿戴相同的服装或首饰,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有的就显得时尚,有的则透着奢华,还有的怎么看怎么俗。那些常穿常新、一上身就格外出彩的个性化服装或首饰无所谓品牌或商标……特别是那些仿造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的假冒商品!常穿常新的服饰其实就是特别适合某个人外表与气质的服饰,这样的服饰已经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时尚范畴,而进入了针对这一个体的微观时尚范畴,表现的只是“这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因为,每一个人都在体验时尚,同时也在创造时尚,并不一定要受宽泛的大众时尚左右。

然而,凡事不可绝对,毕竟个性与共性既对立又统一。有人就表达了另外一种观点:“单从表面来看,个性的捍卫与伸张似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不能因此就走到另一个极端,把这种‘彰显个性的新思想’搞得过于绝对化、过于强制化、过于表面化。”宏观与微观时尚、共性和个性服饰的共存造就了“混合型的一代”。他们既不会沉迷于任何组织有序、整齐划一的大众世俗,也不会因受主观意志影响而把个性与共性隔绝开来。他们消费品牌却从不留恋任何品牌,其喜新厌旧的频率比流行趋势的转换还要来得快。这种“皇帝轮流做”的另类专制把我们推进了一个“既没有记忆也没有计划的时代”。也许,这就是消费型社会的回光返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