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okai现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高级时装与工业成衣井水不犯河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个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算计、越来越吝啬的时代,精致完美但日益不合时宜的高级时装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毕竟它每年需要的投资是4亿法郎,而营业额只有3亿法郎。皮埃尔·贝尔热预言,高级时装将于十年后(大约在2002年)消亡。闻听此言的投资商们马上宣布要大幅削减投资。“高级定制设计师们突然发现,短有短的好处。这里的短指的不是裙子,而是发布会。汇集150余位模特的发布会一反以往地没完没了,每场只限定50分钟。”这是1992年2月20日法国《快报》的评论,“如今的高级时装入不敷出,但各公司都承认,他们也曾有过富得流油的时候。”在经济发展日显吃力的时刻,这样的表态简直就像一则爱国宣言。
经济复苏的朝阳迟迟没有露出地平线,倒是高级定制设计师们设计的裙子全部加长了!如果你关注一下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裙摆指数”,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像1990年5月20日的《新观察家》揭示的那样:“裙摆加长,股市下跌;反之亦然。换句话说,时尚所要求的面料长度与法国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是成反比的。”六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迷你裙大行其道;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制约经济发展,裙子开始变长;八十年代赚钱效应凸显,短裙重又占据上风;到1990年,甚至有人专门为此谱写了一首流行歌曲。
广受文人学者喜爱的日本时装精英设计师三宅一生并不理会这种裙摆效应。1991年,他开始为威廉·福西斯(William Forsythe,美国编舞大师,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译者注)的芭蕾舞设计服装。为了让舞蹈演员跳得更加自如,他发明了一种超轻柔打褶聚酯抗皱平针布,灵感来自二十世纪初的西班牙艺术与设计大师马里亚诺·福图尼(Mariano Fortuny)。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流行趋势设计师,三宅一生很好地把握了时装的独特性与成衣的规律性,在先后于姬·龙雪和纪梵希公司完成学徒生涯后,他又吸收了纽约设计师杰弗里·比尼(Geoffrey Beene)商人般的精明与精确。他的剪裁精致而富于创意,他的打褶抗皱平针布堪称古为今用的典范,他的作品立足现代、面向未来。他也因此创建了享誉世界的概念型品牌——“我要褶皱(Pleats Please)”。这个品牌的服装很适合那些奔波忙碌的职业女性,让她们终于找到了消费时尚而不是忍受时尚的感觉。
1987年,在一场由CLM-BBDO广告公司策划的宣传活动中,Kookai这个无名小牌一举成为无人不晓的知名大牌。精于作秀的三位Kookai设计师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风骚、做作、色情、放荡的“Kookai女郎”,他们对时尚的态度用四个字就足以说明:玩世不恭。后来,为了让Kookai充满诱惑的宣传活动做到可持续发展,他们不得不聘请埃斯特尔·哈丽黛(Estelle Hallyday)、琳达·伊万格丽斯塔和辛迪·克劳馥等顶级模特来代替那些装模作样的Kookai女郎。(www.daowen.com)
一项在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中同时进行的调查显示,不同的时尚消费阶层正在日益融合。1988年,因策划Kookai宣传活动而名声大噪的CLM广告公司又成功说服了伊夫·圣洛朗本人,以及索尼娅·里杰尔和卡尔·拉格菲尔德两家公司,把三位大师的名字列到了自己的海报上。“这么多姑娘都穿Kookai,这不是好事,我说这话不是为我自己考虑,而是为其他高级定制设计师着想。”拉格菲尔德习惯性地躲在他的屏风后面不无焦虑地嘀咕着。Kookai宣传活动中推出的种种滑稽可笑的形象虽然超出了媒体宣传的正常范畴,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CLM公司后来居然夺得了法国海报大奖。
Kookai现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高级时装与工业成衣井水不犯河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高级时装从它高不可攀的神坛上失足跌落,而下绊的就是Kookai的三个宝贝设计师,他们恨不得让高级时装直接一头栽进棺材里。自此,只余招架之力的高级时装沦落为在街头巷尾挂幌子开店的普通商品。它像其他大众消费品一样,为了多卖俩钱而不遗余力地四处竞争,只不过它卖的是大牌手包、香水、手表和眼镜。它的客户群是那些越来越精明、越来越舍不得花钱的女性消费者,它被迫挤进各种商业场所、动用各种商业手段推销产品,有些高级时装店甚至在橱窗里挂出了这样的广告:“这里的价格全部最低!”
库存剧增、利润锐减,纺织服装的销售额骤降15%,商家们已经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吸引老顾客。为了提高人气,贝纳通公司甚至搞起了慈善事业,邀请大家到店里随意捐赠任何品牌的衣服,然后再把这些衣服送给穷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