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奢华之美:探析节食与奢侈品业的联系

奢华之美:探析节食与奢侈品业的联系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奢侈品业不是供全体参与的大众娱乐业,而是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精致化的一门艺术。这是《Elle》杂志1984年10月15日的奢侈品专刊对奢侈品所做的评价。这份杂志通篇充斥着法国生活方式的细节,法式奢侈品、特别是法国时装和法国美食更是每一期的重头戏。最后,你当然还要懂得如何把低档的、中档的、处理的产品和奢侈品巧妙地混搭起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貌。

奢华之美:探析节食与奢侈品业的联系

奢侈品业不是供全体参与的大众娱乐业,而是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精致化的一门艺术。对老百姓来说,它更像是一剂调味品,而不是每天必吃的主菜。

衰退、紧缩、失业,阴沉的经济气候无情地把阵阵冷雨洒向消费市场。所有的东西都在下降、贬值,只有个人主义思想在不断膨胀、升级。危机代替了富足。为了让自己能始终过上安稳日子,人们开始改变生活方式,不再为装点门面而疯狂消费。为了营养、为了体重、为了血糖、为了胆固醇,人们也不再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他们的裤带越勒越紧,可理由居然是……保持身材!法国爱乐薇(Elle & Vire)公司销售的乳制品以“渴望真实”作为卖点,其实,幡然醒悟的一代年轻人早已开始追求真实的生活。为了呼吸得更顺畅、生活得更自在,他们开始渴望更广阔的居住空间。正如1985年5月3日的《快讯》所说:“新的居住观念让另类住宅成为时髦。”人们开始热衷于住在废弃的厂房、遗弃的仓库、闲置的车库、空闲的办公室,为自己开辟新的城市空间。家居装饰全部纽约化,布置得越像车间越有品位。奢华的装修已经成为老套,谁的家具花钱少谁最时尚。工厂商店异军突起,打折销售此起彼伏,不管是真甩卖还是假降价,反正用这种办法清空库存成了经济危机期间的一桩好买卖。

“奢侈品业不是供全体参与的大众娱乐业,而是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精致化的一门艺术。对老百姓来说,它更像是一剂调味品,而不是每天必吃的主菜。”这是《Elle》杂志1984年10月15日的奢侈品专刊对奢侈品所做的评价。这份杂志通篇充斥着法国生活方式的细节,法式奢侈品、特别是法国时装和法国美食更是每一期的重头戏。其实,奢侈还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享受。那期专刊还说道:“奢侈首先是一种才华,其次才是生活的动力。具备这种才华的人善于通过发现和组合创造出‘不太贵’而又‘很时髦’的好东西。这时,所谓奢侈品其实就是聪明人选择的物有所值的装饰品。”最后,你当然还要懂得如何把低档的、中档的、处理的产品和奢侈品巧妙地混搭起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会买,要让自己手里的东西看上去都像从高级商场花大价钱弄到的。比如,有人做过这样真假难辨、高低混杂的经典搭配:身穿“拉瑞都”名牌跑步衣,手戴“卡地亚”(Cartier)的must名表(八成是假货),足下则是“大地”(Tati,法国低档成衣连锁经营店——译者注)的袜子和“查尔斯·卓丹”(Charles Jourdan,法国著名皮鞋制造商)的皮便鞋。(www.daowen.com)

与新锐流行趋势设计师的创造性相比,高级时装则相形见绌,像一位风烛残年、行将就木却依然企图靠涂脂抹粉掩盖惨白脸色的老妇人。发誓东山再起的巴黎时装公会于1985年发展了一对同性恋会员:迪迪埃·莱科特+海蒙·萨加(Didier Lecoanet + Hemant Sagar)。然而,这两位高级定制设计师除了会用花里胡哨的装饰糊弄阿拉伯酋长的千金和姨太太们,其实并无过人之处。他们到九十年代后期便销声匿迹,并未在时装发展史上留下任何印记。高级时装界“最后的疯狂”记忆要回溯到1994年,它属于热情奔放的挪威人佩·斯布克(Per Spook),此人于1977年开设公司,1996年关闭。他的作品与其说是高级时装,不如说是在运动装基础上发掘时装元素。但记者和买家对他的支持更多的是出于礼貌,他们真正钟情的是让·巴杜公司的设计师克里斯汀·拉克鲁瓦南美式的火热奔放风格,他从1981年以后推出的每一台发布会都像一场令人欢欣的焰火晚会,给日渐没落的高级时装界带来些许喜气。相比之下,佩·斯布克把他诗一般的灵感与粗犷的体育运动结合到一起也许是一种错误,尽管许多世界级的运动女星们对他的设计礼赞有加,但毕竟高级时装更适合表现静态的造型美而不是蹦蹦跳跳的运动美。

高级时装只有穿在身材瘦长、弱不禁风的专业模特身上才能让人找到感觉,一旦穿到肌肉发达、体格强壮的运动健将们身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欣赏美色时的悠然与观赏剧烈运动时的紧张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至少部分地说明了,为什么高级定制设计师和流行趋势设计师要选择那些颀长而瘦弱的女孩来做他们的模特,因为这些文弱宁静的衣服架子更能在镜头前面表现时装的优雅。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美表现的是一种被动的、供人欣赏的脉脉柔情,哪怕有再多的女人开始从事体育运动,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概念里,强健的肌肉依然只属于男性。女人做运动似乎只应该以保持身材、增加魅力为目的,而男人的运动则永远是力量的象征和活力的迸现。只要留心近年来的时装表演就会发现:男模特们无不身材健壮,肌肉发达得如同大理石雕像般,哪怕让-保罗·高提耶或山本耀司从真实生活出发,时不常会起用一些身材不那么完美的男模特,但这种固定观念依然不可动摇。八十年代,这种肌肉型男人形象被一群同性恋摄影师推到了极致,在他们精心修饰的镜头中,那些每天只吃玉米片的男模一个个看上去都壮得像纯种公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