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貌”不仅是一场时尚革命,也是一场经济革命。为了推动工业发展,首先就要推动消费发展,让消费者集体患上歇斯底里综合征。
当美国工程师华莱士·卡罗瑟斯(Wallace Carothers)在1938年发明尼龙丝时,他也许不知道他将给全球时尚界带来多大的震荡。和他一起工作的杜邦(Du Pont,美国精细化工企业——译者注)公司的所有实验室人员恐怕也想象不到。然而,这种由100%的碳氢化合物合成的聚酰胺却制造出了当时最耐用、最便宜的面料,用它做成的时装可以普及到每一个人,或几乎每一个人。战争让人们学会了过紧日子,为了赶上“新风貌”的时髦,妓女们特别需要物美价廉的料子,而美观低价的尼龙面料正合心意。
“新风貌”不仅是一场时尚革命,也是一场经济革命。为了推动工业发展,首先就要推动消费发展,让消费者集体患上歇斯底里综合征。光克里斯汀·迪奥的一款全衬花冠褶裙就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公里的面料,他就是要逼着那些照葫芦画瓢自己做衣服的妇女们拼命地不停地买布。他的出资人布萨克先生手下有好几个纺织厂。1939年,这些厂子曾经生产出9000万米布料,战争结束后,布萨克急于把所有存货清仓。于是,这些急于出售的产品就成了迪奥的灵感来源。负责使用面料的设计师就是这样成全了负责制造面料的生产商。
随着各种新型合成纤维的问世,面料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产品有的不褪色,有的防缩水,有的防虫蛀,而且还都十分新潮地以生产商的姓氏命名,如布科尔(Bucol)、布萨克(Boussac)、道达尔(Total)等。报纸杂志上推销这些新面料的广告宣传与日俱增,设计师们也在为如何用这些面料设计出更好卖的衣服而绞尽脑汁。随着设计纸样以及缝纫和编织说明书的普及,妇女们开始变本加厉地自己给自己制作时装,可最终能做成什么样还是心里没底。美国人发明的工业化成衣虽然标准、规范,但却一直被视作低俗、沉沦和没落的象征。
1955年,一项调查显示,有58%的法国人赞成吻手礼,59%赞成戴礼帽,80%反对妇女在大街上抽烟。同年,“性感”作为一个形容词悄然出现在新版的法文字典里。《Vogue》对新时期的女性做了如下描述:“新潮体形就是胸部坚挺适中、身材凹凸有致、腰部曲线分明、双腿修长匀称。如果你不具有这样的身材,你至少要看上去如此……”于是,健美专家们开始面向女性推广各种节食方法、减肥体操、器械训练、健美课程,还要加上喝脱脂牛奶的建议,但这些絮叨却收效甚微。
倒是整形外科成了消费者和媒体的最爱,一时间,重做鼻子的人越来越多。连《Elle》这样的时尚杂志都趟起了这趟浑水,向爱赶时髦的人介绍了两款鼻子:C大夫的鼻子和B大夫的鼻子,还神神秘秘地告诉他们:“换鼻子的男性要少于女性。”
那年月,摄影师们都喜欢先拍一张服装模特照片,再把照片摆在一份虚构的报纸前面,进行第二次拍摄。为了更好地达到脱光女人的效果,照片上的女人总是穿着无带胸罩或比基尼,酥胸高耸,把男人的目光全都吸引到那两只藏宝容器上。
男人们基本不为时尚的周期性变化所动。他们固守传统的衣着方式,那就是怎么舒服怎么穿。他们普遍将“二战”中参军作战时的全套军装带回家里接着穿。于是,男装时尚就从军装中汲取了如下营养:带口袋的衬衣、套头衫、紧身夹克、齐膝短裤……当时,有人对男人的雄性装束做了如下展望:“五十年代的男人们会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海滩上的他们,V字形的身材上宽下窄,向后梳起的头发或略带几分野性的纷乱,或油光水滑、整齐得像个绅士。总之,他们简直就是一只只健壮的大猩猩。”(www.daowen.com)
在美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电视的出现而被大大改变。电视成为日益扩张的社会消费最有力的宣传工具。
此外,每一座城市都开始在其郊区的居民聚居地大肆兴建巨型商业中心,其中既有专卖店、大商场,又有面积巨大的停车场。城里人因此开始频繁往来于城乡之间,随之兴起的休闲时装也因此得以假模假式地泛滥开来,比当年的运动服装有过之而无不及。
素有“时尚大使”美誉的法兰西依然固守高级时装这块日益孤独的阵地,它也因此在中档时装的设计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中档时装恰恰介于手工定制的高级时装和批量生产的工业时装之间,其对象也是介于富裕和贫穷之间、在战争中一步步挣脱时尚束缚的独立女性。战后爆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让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高级时装商店和工厂被迫关门,这种情形令法国当局和时装设计师们都陷入了同样的尴尬。于是,法国政府决定为时装行业提供价值4亿法郎的补贴,用于改进那种过于古老陈旧、过于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一家以“开动思想”为名号的服装及设计公司应运而生,它以“推销商店”的形式对应季的系列时装做二次展示,且只售卖质优价高的名贵时装(一件裙子平均22000法郎,比工业化生产的成衣高出两倍有余。提供几个数据供读者参考:当时的一双尼龙丝高筒袜价值2500法郎,而一辆新款雪铁龙DS型轿车售价100万法郎,一个工人的月工资则是50000法郎)。这些服装都是用极其廉价的面料、以美国式的半机械化技术生产出来的。“开动思想”的经理说:“似乎美国人的某些剪裁技术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对我们有所帮助。因此我们的工厂也聘请了一位美国女技术员,她负责照着法国打版师的版型制作出不同尺码的纸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美国人的实用技术与法国人的优秀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法国的高级定制设计师们在观望和犹疑中尝试着跟上这样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还不想因此做出更多的妥协。
于是,雅克·海姆、玛吉·鲁夫、尼纳·芮奇等人开始“科学地”规划他们的生产工序,以降低成本和售价,抗衡工业成衣带来的竞争。但他们只满足于借鉴、而绝对不加入那种“下等”成衣的制作行列,他们要拼死捍卫法国的“正统”时装。“然而情况很糟糕,”尼纳·芮奇不得不承认,“所有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高级定制设计师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法国的高级时装正处在危险当中。但是,以传统方式量身定制的高级时装是无可替代的。高级定制设计师这个行业永远都会存在下去。”话虽如此,高级时装的客户群已经出现锐减迹象,全世界加起来也只剩下不到3000人。
除了已经建立香水和服饰商店的香奈儿,克里斯汀·迪奥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了解商标潜在价值的设计师。当然在香奈儿之前,沃斯曾经首创了一款与高级时装相匹配的香水——“夜间”(Dans la nuit),并获得巨大成功。1948年,迪奥新开了一家分公司,起名为“迪奥香水”,这家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借助迪奥的名声向全世界推销各款迪奥香水。先是一款塞浦路斯风格的“迪奥小姐”(Miss Dior)迷倒无数年轻女性,在当时依然十分传统的香水市场创下了史无前例的销售纪录;随后,“迪奥全景”(Diorama)、“迪奥之韵”(Diorissimo)、“迪奥灵”(Diorling)、“迪奥瑞拉”(Diorella)等各款香水接踵而至,可惜销售情况比起“迪奥小姐”却总是稍逊一筹。一年后,迪奥又开设了一家制造和销售系列高级成衣的公司。到1950年,他又开始发展服饰特许经营业务,并在全世界到处开设分店。但是,这次他没有像推出“新风貌”时那么咄咄逼人。五年之后,他终于放松了对女人的缠裹与束缚,推出了一款适于“平板女人”的宽松服装,这种设计风格旋即被人命名为“平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