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貌”的设计风格把历经战乱、饱受苦难的法国民众尽数迷倒,然而,它却是服装发展进程中不折不扣的一场倒退,是猛抽在挣脱束缚、走向解放的时尚身上的一记毒鞭。
战争终于结束了,世界又恢复了多姿多彩的面目,时尚也试探而招摇地迈出了它最初的几步。但所有人都清楚,欧洲遭到了重创,元气已经耗尽,物质严重匮乏,配给制还在实行并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欧洲人民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添置物件,而首先是重建家园。1945年11月21日的《Elle》杂志以“考证高雅”为题发表文章指出:选择适合您的时尚,而不是像一条瞎眼狗一样盲目跟随时尚法则,这就是新时期的高雅标准;悉心照料自己,保持年轻仪容,保有完整人格,这就是新时期的高雅规则。
为了重铸高级时装逝去的辉煌,让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重新领略它的风采,还巴黎以时尚领袖的地位,从来不知安分守己为何物的吕西安·勒龙于1945年3月在巴黎创办了一个“时尚小剧场”,用玩偶来表演高级时装。这些玩偶的头是陶瓷的,身子则以铁丝做成。53位定制师、38位打版师、29位制靴师、8位饰品师、7位皮革师、20位发型师、13位珠宝师和14位装饰师联袂打造了一台名为“新时尚”的时装秀,并在全世界巡回表演,足迹遍及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伦敦、纽约、旧金山……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演立刻风靡了整个世界,数十万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享受。然而,时尚的复辟远不止于此,更多的妇女已经学会如何在穿不起巴黎时装的情况下像有钱人一样追随时尚。
应该说,战后的时尚发展史主要是由法国高级定制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书写的。这是一个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在法国织布商布萨克(Boussac)先生的资助下,他在巴黎的蒙田大街(Avenue Montaigne)开设了自己的时装公司。1947年2月12日,他发布了以沙龙女性和宫廷时尚为主题的经典设计,把战后时尚推向了极致:上身是宽肩、细腰的倒三角,腰部是宽达20多厘米的褶边垂摆,腰部以下的全衬长裙直垂脚面,宽大而富于质感。(www.daowen.com)
美国杂志《哈珀·芭莎》(Harper’s Bazaar,1867年创刊——译者注)的主编卡梅尔·斯诺(Carmel Snow)曾对迪奥说过这样的话:“亲爱的克里斯汀,你的服装展示了一种新风貌,令人刮目相看。”从此,“新风貌”一词便留在了时尚发展史的记载中,成为迪奥“颠覆性”风格的代名词。而女人们也确实对这种风格心向往之,特别是腰缠万贯的美国富婆们。说穿了,迪奥风格实际上就是耗费大量绫、罗、绸、缎去做一条裙子的风格!一种被称为“透景画”(Diorama)的裙子成了迪奥风格的代表:20米的面料、40米的翼展,再加上3公斤呢绒。瞧,时尚开始论斤卖了。
这一被《女装日报》称为“新风貌没落造型”的设计风格把历经战乱、饱受苦难的法国民众尽数迷倒,让他们如沐春风、如浴春雨。然而,它却是服装发展进程中不折不扣的一场倒退,是猛抽在挣脱束缚、走向解放的时尚身上的一记毒鞭。自由主义者以人权的名义发出了求解放的呼喊,女权主义者更是声色俱厉地坚决反对这种伪革命。女权事业的积极倡导者、英国众议员玛贝尔·瑞迪尔(Mabel Ridealgh)抨击道:“新风貌就像一只关在金笼子里的鸟。”但是,批评归批评,不可否认的是,迪奥风格为一向喜欢走精英道路、注重表演、唯我独尊的法国传统时尚开辟了一个新时代。《Vogue》杂志的资深编辑埃德纳·乌尔曼·蔡斯(Edna Woolman Chase)赞叹道:“迪奥服装具有完美的可穿着性,而且让女人深深感到,自己被打扮得更加精致、更富激情,它们确实表现出了某种动人的、浪漫的东西。”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人类就把3月8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妇女节。1948年的这一天,十多万法国妇女在法国共产党的倡议下涌上巴黎街头,呼吁社会给予她们更多平等、更多关注,要求生存自由、言论自由……没准儿还要求了不化妆的自由吧!当此时,雅克·法特在众多高级定制设计师中率先尝试把高级时装平民化,开始考虑为广大中青年妇女制作系列套裙,他所使用的商标是“雅克·法特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