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初,执行副主任钱宁教授即积极倡议编写《泥沙手册》一书和复刊学术刊物《泥沙研究》杂志。1978年他即亲自动手制订了《泥沙手册》的编写大纲,为此书打好骨架,奠定基础。组成了有全国泥沙专家学者40余人的编委会及写作班子,专请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朱鹏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总编辑。《泥沙手册》顺利启动和完成初稿后,又历时10余载,直至获得水利部及全国8所科研单位、流域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资助后,才于1992年正式出书。当时出刊出版的艰辛与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泥沙研究》艰难复刊 复刊《泥沙研究》的难度要比编辑出版《泥沙手册》大得多。公开出版刊物,首先要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审查批准;要配足合格的专职编辑人员(以季刊计国家规定最少需4名);需由正式出版社和印刷厂负责出版及排印装订;当然还需要有相应的编辑运作及印刷出版的长期费用等。1978年郑州会议上,众人推水科院泥沙所承担此项任务。但在《泥沙研究》复刊提到议事日程前,因泥沙所恢复重建而申请调回的十几名下放的科研骨干配额及名单,早已经持部函艰难与有关单位商调后,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报部核定。时在座的主管泥沙所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家泽先生颇有难色,深知水科院对此实是力不从心,因谢老院长经历了1956年领导“泥沙研究工作组”创刊《泥沙研究》(不定期刊物),主管水科院河渠所编辑出版该刊3年后,而不得不停刊的全过程,深知其中工作的艰辛和旅程的深浅,故而提醒泥沙所要慎重考虑。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水利部科技司及中国水利学会秘书处承诺为此负责报请部长特批再调回2名水科院下放的科研骨干,作为水利学会的编制(事成后,为便于管理,水科院领导同意将其纳入水科院正式编制),拨给办刊所需经费,以及负责解决报请国家科委审批等关键问题。钱宁先生允予亲自为刊物技术把关。因泥沙界众盼复刊《泥沙研究》,且机不可失,气可鼓而不可泄,泥沙所筹建组鼓足勇气,勉为其难接下了《泥沙研究》复刊后挂靠在泥沙所的有关任务。
复刊伊始 1979年6月国家科委批准《泥沙研究》(季刊)复刊,公开发行。有幸请得张含英理事长为《泥沙研究》封面题字。组成《泥沙研究》编辑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 任 钱 宁
副主任 杜国翰 唐日长 龚时旸 窦国仁
委 员(接姓名笔画序)
方宗岱 冯启德 华国祥 向治安 沈玉昌 沈淦生 李光炳 李昌华
李保如 麦乔威 张 仁 张 浩 张书农 谢衡 蒋德麒 曾庆华
阚 译 戴定忠
常务编辑 冯启德(兼)
为临时解决编辑力量不足问题,和使《泥沙研究》尽早与读者见面,商定由4个编委会副主任单位负责,分别按所在地区分片组织稿件并进行初选,再送北京经主任审定。即水科院泥沙所负责1980年复刊号,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1981年第1、第2、第3期。印刷装订则先后分别由水科院印刷车间、北京大郊亭(街道)印刷厂、水利部机关印刷厂及水利部淮委印刷厂承担,印刷装订质量因而参差不齐,实亦在所难免。
步入正轨《泥沙研究》复刊初期,为保证刊物质量,钱宁主任从组稿、审稿、选稿、编排定稿的各个环节,到物色常务编辑(即编辑室主任)人选等,都一一亲自过问。直到他病重住院前仍坚持对《泥沙研究》稿件细心审阅,提出处理意见,精心指导编辑室的工作,力争从一开始就把《泥沙研究》定格在学术水平高、编辑质量好的优秀学术期刊的水平上。
1982年钱宁主任病情发展,遵医嘱减轻其工作负担,以利早日康复。自1983年起由编委会副主任杜国翰暂时负责代行《泥沙研究》稿件的审选、编排定稿等工作,后又因国家对期刊物资格审查及年检之需,约于1985前后即应名《泥沙研究》主编,工作中仍是“萧规曹随”,时间匆匆,不料延续至今已逾时24年矣!(www.daowen.com)
《泥沙研究》自复刊之日起,由于深受泥沙专业委员会、《泥沙研究》编辑委员会及泥沙界同仁的支持和爱护,踊跃输送高质量论文稿件,其中包括泥沙科研新成果、泥沙规划设计经验,工程运行经验及泥沙处理技术,野外观测资料及分析研究、泥沙模拟技术、泥沙量测技术等,使刊物期期内容充实,资料新颖;由于同行专家认真负责对待审稿环节,工作细致周到,严格把关,使刊物的学术水平有保证;由于中国水利学会及水电部科技司的关怀和重视,《泥沙研究》自1981年第4期起,至1993年第3期的12年时间里,由正规的水利电力印刷厂承担印刷装订,使印刷质量得到保证;再加上《泥沙研究》编辑室人员的无私奉献,辛勤耕耘,长期坚持不懈地超负荷运转,对文稿精益求精,使《泥沙研究》编辑质量稳步提高。就这样,《泥沙研究》复刊后经过不长的时间,就步入正轨。
《泥沙研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潜心致力于繁荣泥沙科技,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却迎来了意外的惊喜!199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泥沙研究》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迄今这还是我们知道的水利类学术期刊获得的国家级的最高荣誉奖励。
敬业尽职的编辑室《泥沙研究》首届编委会主任钱宁先生,在筹划《泥沙研究》复刊时,深知专职编辑人选关系着这个刊物能否办成、办下去和办好的大问题.《泥沙研究》复刊稍有眉目,就深思熟虑地物色专职编辑,得水电部科技司及水利学会秘书处鼎力相助,特请部长批准调回水科院河渠所下放科研骨干冯启德先生与贺济生同志担当此重任。再加上1979年新参加泥沙所工作的刘峡同志,组成了当时《泥沙研究》所能得到的编辑室最佳人选。
首任编辑室主任冯启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留学归国,学风严谨,作风细致,任劳任怨,中文英文造诣深,且兼长编辑技能。自1980年《泥沙研究》复刊号起至1985年3月花甲退休,负责领导编辑室业务,艰苦创业,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培育新人,使《泥沙研究》步入正轨,使编辑室后继有人。
第二任编辑室主任贺济生高级工程师,20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水科院河渠所参加泥沙科研工作。敬业尽职,勤勤恳恳,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密切与各方面联系沟通。1985年起继任编辑室主任,克服家庭困难辛勤工作至1997年花甲退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领导编辑室工作期间,上下沟通,多方联系,渡过了科研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大潮中遇到的办刊经费紧缺、期刊精简合并危机、印刷单位多变等难关,使《泥沙研究》期期正常出版,质量稳步提高,终使《泥沙研究》获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的殊荣。
刘峡工程师1979年参加泥沙所工作,有缘专任《泥沙研究》编辑业务,已积20多年编辑工作经验,1997年继贺工后任编辑室主任。刘工热爱编辑事业,朝气蓬勃,积极肯干,锐意进取,成长快,汉语水平及泥沙专业知识迅速提高,早已全面熟练掌握《泥沙研究》编辑业务,而到2007年始获高级工程师的技术职称。刘工年轻,吸收新知识快,成长为电脑操作、联网运作的《泥沙研究》新一代编辑。在任职编辑室主任后短短的时间里,在不增加办刊经费及编辑人员的条件下,即完成了更新封面,改季刊为双月刊提前达到了国家要求,和将刊物改为大16开本以便与国际刊物标准接轨等项工作,使《泥沙研究》得以崭新面貌与读者见面,和进入21世纪。
在此还要提到《泥沙研究》的英文摘要等内容的润色改进及编辑加工工作,1985年前由冯启德先生亲自负责,1985~1994年请朱鹏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1994年后则劳周文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至2000年初,因病需减其负,又商请吕秀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其责,不巧适逢不少稿件原作的英文摘要质量甚差,使吕工病体难承其烦。直至2001年下半才有郭庆超博士自加拿大返所工作后接手,兼担此重任至今。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认真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泥沙研究》增色不少。顺便说明,2000~2001年间,难觅适当人选时,只好暂由主编自兼其责。
1 杜国翰.《泥沙研究》复刊20年.泥沙研究,1999,(6):10-11
2 刘峡,杜国翰.《泥沙研究》编辑寄语.泥沙研究,1999,(6):49-51
3 杜国翰.他热心于学会工作,纪念钱宁同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193-196
4 冯启德.辛勤的耕耘者,纪念钱宁同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197-1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