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稻壳中SiO2的形态分析

稻壳中SiO2的形态分析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600℃的焚烧温度下,稻壳热解得到的稻壳灰由约50 nm大小的SiO2粒子所组成,并且这些由生物源纳米结构SiO2所组成的稻壳灰,其火山灰活性高且制取成本低。Liou等[54]的研究也证实,低温稻壳灰中的SiO2确实以纳米结构的形式存在,所得SiO2粉平均孔隙大小为5.4nm,平均颗粒粒径为60 nm,比表面积高达235 m2/g。

稻壳中SiO2的形态分析

自然界中的SiO2大多数呈结晶状态存在,无定形SiO2很稀少,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将土壤中稀薄的无定形SiO2通过生物矿化的方式富集在稻壳中,从而能提取大量的无定形SiO2。因此,在一定的温度与环境控制下所形成的稻壳灰,具有较高的硅含量和较低的含碳量,特别是其具有较细的颗粒粒径,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非晶质硅形态的特点[51]。欧阳东等[52-53]研究发现,当焚烧温度为600℃时,得到的稻壳灰是由纳米尺度的SiO2凝胶粒子(50 nm)疏松黏聚而成的;同时,含有大量由SiO2凝胶粒子非紧密黏聚而形成的纳米尺度孔隙(<50 nm)。由此,稻壳灰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50~100 m2/g)和超高火山灰活性。他们同时提出了稻壳灰三层次显微结构模型,该模型指出,稻壳灰中主要存在两种孔隙,即微米尺度(-10 μm)的蜂窝孔和纳米尺度(<50 nm)的SiO2粒子间隙孔,这与焚烧过程有关,且对稻壳灰的比表面积和化学活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在600℃的焚烧温度下,稻壳热解得到的稻壳灰由约50 nm大小的SiO2粒子所组成,并且这些由生物源纳米结构SiO2所组成的稻壳灰,其火山灰活性高且制取成本低。Liou等[54]的研究也证实,低温稻壳灰中的SiO2确实以纳米结构的形式存在,所得SiO2粉平均孔隙大小为5.4nm,平均颗粒粒径为60 nm,比表面积高达235 m2/g。

图3-6(a)为稻壳灰的断面和内部形貌。可见,稻壳灰内外表面之间被一个纵横交错的夹层相隔,该夹层的板片上含有大量的孔洞,呈现疏松的蜂窝状。这些蜂窝状的孔洞内径大约为几微米,且蜂窝孔的板片也并非是致密的。另外,稻壳灰结构中的纳米尺度是由Si凝胶离子非紧密黏聚而成,如图3-6(b)所示。这种双重作用,使得稻壳灰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50~100 m2/g)和超高的活性[55]。(www.daowen.com)

图3-6 稻壳灰的微观形貌[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