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罗拉速度 比普通纱要低15%左右,主要根据断头情况而定。节粗越粗,节距越短,节长越短的竹节纱,纺制难度越大。为减少纺纱张力波动,以低速度为好。前罗拉速度的设定,主要与基纱特数、纱线强力、竹节参数等有关。如果纱线特别细,强力低,竹节又粗,应进一步降低前罗拉速度。另外,还有原棉、细纱捻度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也应综合考虑。
2.钢丝圈的配置 钢丝圈的选配是纺制竹节纱的难点,需要经过几次对比试纺才能确定。一般是在基纱特数与竹节纱平均特数之间选择。也可以根据纺基纱的经验向竹节纱平均特数靠近来选择。平均纱线越粗,钢丝圈应越重,速度也越慢。
3.捻度的设定 除用户特殊要求外,捻度一般在360捻/10cm左右,原则上控制在普纱捻度的基础上增加5%~15%左右,兼顾竹节的倍数,倍数越大,捻度适当增加。千万不能以竹节纱平均特数来计算捻度。
注:捻度大小还是区分针织或机织用纱的主要因素,针织纱捻度一般要求偏小掌握,以满足针织布手感柔软的要求,且利于织造。
4.后区牵伸倍数 后区牵伸倍数一般在1.2~1.5之间。适当放大后区牵伸倍数可以降低牵伸力,起到解除粗纱捻度的作用,为主牵伸作准备,以减小主牵伸力的波动,有利减少出“硬头”。这对于基纱特数小的细竹节纱尤为重要。(www.daowen.com)
5.钳口隔距 钳口隔距应与后区牵伸倍数大小结合考虑,选配的原则是有利于纤维控制及牵伸力的稳定,纺制上应比平纱大0.5mm。如果粗纱定量大,还应增大后区牵伸倍数,钳口隔距过小容易出“硬头”,过大会造成竹节变异拖尾。
6.前区罗拉隔距 与纺普纱相比,节粗倍率越大,罗拉隔距可相应增大1~3mm。隔距放大的目的是防止粗节处牵伸不开而出硬头。
前区罗拉隔距和后区牵伸倍数及钳口隔距都与粗纱定量、粗纱捻度相关。这些都与普纱工艺理论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