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和定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和定义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但由于PC已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代名词,为了不与之混淆,人们习惯上仍将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为PLC。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可编程序控制器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和定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

20世纪60年代,生产过程及各种设备的控制主要是继电器控制系统。继电器控制简单、实用,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控制设备体积大,动作速度慢,可靠性低,特别是由于它靠硬连线逻辑构成的系统,接线复杂,一旦动作顺序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就必须进行重新设计、布线、装配和调试,所以通用性和灵活性都较差。生产企业迫切需要一种使用方便灵活、性能完善、工作可靠的新一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不断更新的需要,想寻找一种方法,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系统和接线的工作量,降低成本。为此,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提出需要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既保留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和价格便宜等优点,又具有较强的控制功能性、灵活性和通用性。

1969年美国数字公司(DEC)根据招标的要求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并在通用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初期的PLC仅具备逻辑控制、定时、计数等功能,只是用它来取代继电器控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PLC采用通用微处理器为核心,不再局限于逻辑控制,具有了函数运算、高速计数、中断技术和PID控制等功能,并可与上位机通信、实现远程控制,故改称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但由于PC已成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代名词,为了不与之混淆,人们习惯上仍将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为PLC。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可编程序控制器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的三大支柱(PLC、机器人和CAD/CAM)之一。(www.daowen.com)

1982年1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PLC的标准,在1987年2月颁布的第三稿中,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是: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命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设备,都应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由PLC的定义可以看出:PLC具有与计算机相似的结构,是一种工业通用计算机;PLC为适应各种较为恶劣的工业环境而设计,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这也是PLC区别于一般微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PLC必须经过用户二次开发编程才能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