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山水库管理局渔场
1961年9月,红山水库管理局筹备处配合昭乌达盟水产局筹建渔场,此后至1981年水库的渔业育苗、养殖、捕捞、销售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一直由渔场负责。
二、红山水库渔业联营公司
1981年,在上级的指示下,水库与周围社队搞渔业联营,建立了有翁牛特旗、敖汉旗、赤峰县等相关部门及社队领导参加的水库渔业管理委员会,同时将渔场改为渔业联营公司,实行群养群捕的管理体制。
渔业联营公司的成立,是由于周围群众出现了在水库中偷捕炸鱼的现象,为规避渔政管理上的风险,实行统一管理,各方出人捕捞,渔场统一收货,按劳付酬各方分利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结果是各方出人捕捞很难进行统一管理,渔获物私自销售屡禁不止难以控制,高质量的大鱼鲜鱼被私自销售,低价值的杂鱼、变质的鱼送到渔场又不得不收。更可悲的是渔场教会了群众明水、冰上捕鱼技术,最终出现了1981年冬季水库周围群众大规模破冰偷捕的难以控制的局面,管理上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严重地破坏了水库的水产资源,最终导致联营体制解体。自此以后,群众性乱偷乱捕现象一直不绝,为以后渔业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隐患。
鉴于水库大规模群众性非法捕捞的乱象,1982年11月,昭乌达盟盟公署以电传发〔1982〕84号文件形式发出《关于严禁红山水库库区群众入库捕鱼的紧急通知》,水管局加大了在库区周围法制宣传的力度,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介入管控,使明目张胆的偷捕有所收敛。1983年在上级的重视下,成立了红山水库治安派出所,乱捕现象初步得到控制。
1984年又恢复了原渔场体制。1987年被迫停止向水库投放鱼苗。1995年,库内鲢鱼、鳙鱼基本绝迹,鲤、鲫资源枯竭,只有零星低值杂鱼产量。
三、赤峰益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
从1984年至1995年的10年间,红山水库的渔政秩序始终处于一个无序状态,两岸群众一年四季在水库里乱捕乱捞,屡禁不止。渔业资源破坏殆尽,水面完全荒芜。(www.daowen.com)
1996年4月22日,红山水库联合养鱼会议召开,赤峰市人大副主任吴香馥主持了会议,会上就如何恢复红山水库的渔业生产,探讨渔业经营的新路子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达成了新的联养联护意向。
红山水库养殖水面荒芜问题引起了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和赤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红山水库的养鱼问题,赤峰市政府成立“红山水库渔业开发利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实行封库管理,强化行政措施,采取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主题管理和多元管理相结合的办法,逐步稳定了渔政秩序,恢复了渔业生产。
1996年12月13日,红山水库渔业经济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赤峰市人大、市政府、市委领导出席了会议,落实了红山水库管理局、敖汉旗古鲁板蒿乡、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共同出资组建的养鱼经济实体,确立了组织封库、封库时间、投资比例、宣传发动及公司章程等事宜,标志着水库养鱼一个新局面的开始。12月23日,封库指挥部正式成立。
2000年6月,红山水库水上派出所、赤峰红山渔政管理监督站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红山水库的渔政管理启动了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管理模式,渔政秩序开始得到好转,群众的法制观念也有所增强,渔政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当年前5个月共发生渔政案件11起,比1999年同期的97起渔政违法案件下降了86起(1999年全年渔政案件共200多起)。
赤峰益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采取了适合红山水库渔业发展的经营方式,即水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立了由红山水库管理局、乌敦套海镇、古鲁板蒿乡三家持股的“赤峰益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方股东股本金300万元,其中红山水库管理局持股150万元,乌敦套海镇及古鲁板蒿乡各持股75万元,“公司”按公司法规定章程成立董事会、股东会,经营管理组织健全,职工40人,形成固定资产120万元。
2002年,水库养殖生产销售整体承包给了河南信阳杨姓和段姓承包人,承包期限15年,年承包费150万元。第一年承包人尚能按合同执行,第二年承包人采取从上游到下游赶拉小眼大网的办法,用一年的时间把水库的鱼大大小小全部捕净卖光,到2004年除少量的底层鱼外基本无鱼可捕,然后销声匿迹。水库的养殖事业又一次遭毁灭性的打击。
2005年,赤峰益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把红山水库水面养殖、捕捞、销售的经营权承包给赤峰鱼丰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赤峰鱼丰公司从接管水库养殖开始,从鱼苗投放到渔政秩序维护,用了整5年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每年向水库投放鱼苗2千万尾,至2010年累计投放资金500多万元。如今渔业资源得到了全面恢复,库存和年产量逐年递增。品种除青草鲢鳙外,还有鲤、鲫、武昌、鲶、银鱼等20多个品种,水库内5龄鱼体重最重达10余公斤,使红山水库的渔业生产走上了健康稳健的发展轨道。
红山水库渔业经营管理机构历史沿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