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山水库银鱼养殖历程:从无公害到荒芜的原因

红山水库银鱼养殖历程:从无公害到荒芜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1月16日,江苏常州长江水产开发公司与红山水库管理局共同开发渔业资源,引进银鱼养殖,第一批1500万粒银鱼卵投放水库。2003年11月28日,“红山水库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顺利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的专家组认定。2007年1月1日,红山水库水面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区”。非法捕捞扰乱了渔政秩序,最后导致了水库渔业资源破坏殆尽,养殖水面完全荒芜。

一、养殖生产

1961年9月,红山水库管理局筹备处配合昭乌达盟水产局,为发展水库渔业做准备,从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用飞机运抵鲫鱼亲鱼9架次18.6万尾,直接投入水库中,这是首次人工向水库投放鱼种,使该湖的优良品种在红山水库得以繁殖,标志着红山水库渔业养殖的开始。

1963年冬季,渔场开始冰上捕鱼,以马拉绞磨拖网作业,这是红山水库渔场捕捞生产的开端。

1964年,渔场在四排子建鱼种池26亩,开始自己培育鱼种。自此开启了鱼种育苗、鱼苗投放、水面养殖、大水面管理、捕捞全生产模式。

1974年5月—6月,水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毒死各种鱼类400多万斤,使水库的水产资源遭到一次空前的浩劫。上级主管部门成立了有武汉、辽宁淡水渔业研究所专家参加的水质污染原因调查组,查清了污染的原因是由于赤峰造纸厂、赤峰制药厂的生产废污水(含有较多的酚、二甲苯等有毒物质)排入河道所致。为弥补这次损失,上级政府在1974年、1975年两年向水库投放鱼种1400万尾,建占地500亩,可利用水面270亩的鱼种站。该站于1978年建成投入生产,总投资120余万元。

1976年,渔场开始起用两艘100马力柴油机拖网进行明水捕鱼。

1980年6月,渔场进行网箱培育鱼种试验取得成功。通过精心培育管理,6个网箱平均每平方米育鱼苗130尾,折合亩产8.67万尾,相当于鱼池育种的17.5倍。

1984年秋,渔场引进河北白洋淀捕鱼工人捕捞小白鱼,开发小白鱼资源。冬季,渔场冰上捕捞在库首位置创一网捕鱼6.5万公斤的最高纪录。

1985年,引进安徽定源县解放渔场大池深水精养技术,试验鱼池30亩,亩产150公斤,是原来亩产的2倍。先进技术的引进也改进了非试验区的养鱼技术,提高了产量,全年捕捞成鱼14万公斤,小白鱼11万公斤,合计年产25万公斤,创红山水库年产最高纪录。

1996年1月16日,江苏常州长江水产开发公司与红山水库管理局共同开发渔业资源,引进银鱼养殖,第一批1500万粒银鱼卵投放水库。

1997年1月9日,3000万粒银鱼卵投放水库。(www.daowen.com)

1998年8月至9月,赤峰红山水库益兴渔业公司首次捕捞大银鱼100余吨,产值470余万元。

2003年11月28日,“红山水库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顺利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的专家组认定。

自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赤峰市鱼丰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向水库投放各类鱼种8万余斤,9000余万尾,大银鱼卵10亿粒,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使红山水库渔业资源得到恢复。现在平均每年向市场投放商品鱼20余万斤,实现产值400余万元。

2006年9月28日,红山水库水产品被国家环保总局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水产品”。

2007年1月1日,红山水库水面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区”。

二、历史借鉴

从1961年至1980年,渔业生产经营一直按部就班,渔政秩序良好。因捕捞技术落后,年产量一直不高,平均年捕捞量3.4万公斤,生产一直较为稳定。从1981年始,水库与周围社队搞渔业联营,群捕群捞现象开始发生直至失控。

1984—1987年,是红山水库渔业的盛产期,平均年鱼获得量为17.5万公斤。由于改革开放给库区周围群众带来思想观念上变化和社队联营管理体制上缺陷的原因,1985年以后渔政秩序非常混乱,库区内发生了两岸群众大规模的非法捕捞现象,库内鱼类大部分被两岸群众捕捞,渔业生产和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水产资源和正常生产遭到破坏。1984年联营经营管理体制解体,1987年迫于无奈停止投放鱼种。1984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库内鲢鱼基本绝迹,鲤、鲫资源枯竭,只有零星低值杂鱼产量。

非法捕捞扰乱了渔政秩序,最后导致了水库渔业资源破坏殆尽,养殖水面完全荒芜。

1996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赤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赤峰市人大协调,成立了由红山水库管理局、古鲁板蒿乡政府、乌敦套海镇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养鱼经济实体——赤峰市益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此走上了规范化经营管理的轨道,标志着水库养鱼事业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