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规划区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调查

规划区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调查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资源评价因子分级丘陵区土地坡度组成丘陵区土地坡度组成风沙区土地类型风沙区土地类型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及规划区土地状况,对规划区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并对每一地块作出评价。

规划区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调查

一、规划范围及规划区土地资源评价

水土保持规划范围2.325万亩,其中库区左岸1.578万亩,占水保治理规划总面积的67.9%;库区右岸面积为7470亩,占水保治理规划总面积的32.1%。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lTl577.2—1995)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将项目区土地划分为丘陵区和风沙区两类。

土地资源评价因子分级

丘陵区土地坡度组成

丘陵区土地坡度组成

风沙区土地类型

风沙区土地类型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及规划区土地状况,对规划区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并对每一地块作出评价。

丘陵区:

一级土地:面积750亩,坡度小于3°,地面平整,水资源充沛,耕作土层较厚,为项目区最好的灌溉农地和果园。

二级土地:面积1483亩,坡度3~5°,位于坡面下方的缓坡地,土层较厚,可通过提水灌溉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

三级土地:面积3150亩,坡度5~15°,属缓坡地,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水平沟等)发展水保乔木林和经济林

四级土地:面积1590亩,坡度15~25°,土地坡度较陡,可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整地发展水保灌木林。

五级土地:面积709.5亩,坡度大于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整地来发展水保灌木林,以防土壤侵蚀。

风沙区:

一级土地:平沙地,面积3945亩,现状疏林地,可通过围封、补植及局部树种更新等措施发展为高效林业用地。

二级土地:固定沙地,面积6595亩,地表已形成结皮,植被盖度50%以上,可发展为高效林业用地。

三级土地:半固定沙地,面积4275亩,植被盖度30%~50%,需要建设防风固沙林,以防风沙危害。

四级土地:流动沙地,面积963亩,植被盖度10%~30%,通过采用机械沙障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流沙扩展。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详见下表:

土地利用情况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及规划区土地状况,对规划区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并对每一地块作出评价。

丘陵区:

一级土地:面积750亩,坡度小于3°,地面平整,水资源充沛,耕作土层较厚,为项目区最好的灌溉农地和果园。

二级土地:面积1483亩,坡度3~5°,位于坡面下方的缓坡地,土层较厚,可通过提水灌溉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

三级土地:面积3150亩,坡度5~15°,属缓坡地,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水平沟等)发展水保乔木林和经济林。

四级土地:面积1590亩,坡度15~25°,土地坡度较陡,可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整地发展水保灌木林。

五级土地:面积709.5亩,坡度大于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整地来发展水保灌木林,以防土壤侵蚀。

风沙区:

一级土地:平沙地,面积3945亩,现状疏林地,可通过围封、补植及局部树种更新等措施发展为高效林业用地。

二级土地:固定沙地,面积6595亩,地表已形成结皮,植被盖度50%以上,可发展为高效林业用地。

三级土地:半固定沙地,面积4275亩,植被盖度30%~50%,需要建设防风固沙林,以防风沙危害。

四级土地:流动沙地,面积963亩,植被盖度10%~30%,通过采用机械沙障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流沙扩展。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详见下表:

土地利用情况

(二)规划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表明,规划区林地面积较小,只占总面积的35.5%,而且在现有的林地中均为疏林地,林业生产力低下,起不到较好的防风固沙作用。荒地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39%,漫漫黄沙和裸露的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应在规划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库区的实际情况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生态、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植被状况

规划区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是上世纪60年代初营造的柠条、沙蒿、杨树等,现有人工林地长势衰弱,林木郁闭度低。天然草地覆盖度较小,主要草种为蒿类、山花椒等。

三、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

(一)水土流失

红山水库库首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90%.

1.水土流失分布

规划区包括沙质丘陵区和风沙区等地貌单元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沙质丘陵区,侵蚀形式为沟蚀和面蚀,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吨/平方公里·年,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风沙区,土壤侵蚀模数4500吨/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淤积水库,破坏水利设施

红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4486万平方公里,由于水土流失,使老哈河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7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4100万吨/年。库容已由设计时的25.6亿立方米减小到16.19亿立方米,淤积9.4亿立方米,除险加固前防洪标准已由万年一遇降至两千年一遇,经鉴定,大坝已由Ⅰ类坝降为Ⅲ类坝。虽然水库的淤积有多方面原因,但库区水土流失是危害水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理库区水土流失已刻不容缓。

(2)加剧土地荒漠化

库区内风沙区裸露的下垫面和干燥地表,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每年春天,强劲的西北风挟带着大量黄沙吹入水库,不仅增加了水库淤积,而且使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

库区丘陵区内沟壑纵横,沟头上切,沟岸扩张,大片土地被冲沟切割得支离破碎,使土地资源严重破坏,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

3.水土保持

库区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固沙造林,营造各种乔木林3900亩,灌木林4350亩,封育草地2790亩,治理总面积为1.104万亩。由于造林成活率较低,树种选择欠妥,使得区域防风固沙效益较差,治理区内仍需采取补植、更新、封育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

四、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规划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

基本遏制区域内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

2.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区内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0%,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生产力有效提高。

3.发展区域经济

根据红山水库的特定环境需要,在保障发电、供水创收的情况下,增加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的经济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www.daowen.com)

(二)总体布局

针对规划区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总体布局上,将规划区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区、多种经营区、绿化美化区,并分区进行工程布局。

1.防风固沙区

本区位于大干渠以北,西北与乌敦套海相接,东北同玉田皋乡相连,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有疏林地2700亩,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导致林木衰弱,林木郁闭度较低,防风固沙效果较差。同时,有1800亩盖度为40%以上的荒草地,剩余为半固定沙地及流动沙地。

对区域内现有疏林地采用围封、更新、复壮、补植的措施进行封禁治理,对植被盖度较高的的荒草地采用围封、补播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此外,在条件较好的半固定沙地,栽植防风固沙乔灌混交林,树种为杨树、沙棘,其余地域栽植防风固沙灌木林,主栽树种为柠条,还要修筑作业路。最终形成严密的防沙治沙体系,使风沙危害不再威胁水库。

2.水土保持区

位于水库右岸,西与水库大坝相连,东北至公路,东南与敖汉旗古鲁板蒿乡接壤,区域面积4.6平方公里。现有疏林地1500亩,由于牲畜践踏、啃食及人为破坏,林木成活率较低,长势较差。其余即为荒坡、荒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对区域内现有疏林地进行封禁治理,同时,对植被盖度较高的荒草地也采用封禁治理的方法更新复壮。此外在陡坡修筑鱼鳞坑,缓坡地修建水平沟,发展灌木林,坡脚建设水平梯田,发展经济林和进行农业开发,沟底营造乔木防冲林,沟道内布设谷坊,沟头建设封沟埂,修建作业路,最终形成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体系,遏制区域内水土流失。

3.多种经营区

位于水库左岸,西南与乌敦套海镇接壤,北至扬水站干渠,东南至公路,总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疏林地1800亩,果园75亩,苗圃30亩,农田300亩,其余则为宜林荒地。

由于区域内水源充足,农、林、果业俱存。因此,在维持现有农田、果园、苗圃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发展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修建作业路,使区域内各业生产协调发展。

4.绿化、美化区

包括左岸公路以东部分和右岸水土保持区以西部分,主要是水库工程枢纽和局址附近以及北滩公园等,总面积2.6平方公里。现有疏林地2250亩,鱼池270亩,房屋405亩,大坝工程270亩,北滩公园60亩。

根据红山水库库区的特定环境需要,为了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区域内封禁治理疏林地2250亩,建设观赏乔木林,常绿灌木林,修建作业路,创造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五、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措施

(一)加强管理。水保工程多年来存在的质量低、效益差,甚至出现治一片、丢一片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工作未能跟上。因此要加强工程验收,加强后期管理。

(二)讲求经济效益,不搞无效益的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和路,这两项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三)科学技术作指导。开展多品种、多层次的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要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治一片,成一片,收效一片。

(四)改善水土流失,还我碧水蓝天。经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水土流失问题将会解决。在现有资源上发展旅游业,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者前来投资。

(二)规划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表明,规划区林地面积较小,只占总面积的35.5%,而且在现有的林地中均为疏林地,林业生产力低下,起不到较好的防风固沙作用。荒地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39%,漫漫黄沙和裸露的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应在规划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库区的实际情况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生态、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植被状况

规划区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是上世纪60年代初营造的柠条、沙蒿、杨树等,现有人工林地长势衰弱,林木郁闭度低。天然草地覆盖度较小,主要草种为蒿类、山花椒等。

三、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

(一)水土流失

红山水库库首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90%.

1.水土流失分布

规划区包括沙质丘陵区和风沙区等地貌单元,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沙质丘陵区,侵蚀形式为沟蚀和面蚀,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吨/平方公里·年,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风沙区,土壤侵蚀模数4500吨/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淤积水库,破坏水利设施

红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4486万平方公里,由于水土流失,使老哈河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7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4100万吨/年。库容已由设计时的25.6亿立方米减小到16.19亿立方米,淤积9.4亿立方米,除险加固前防洪标准已由万年一遇降至两千年一遇,经鉴定,大坝已由Ⅰ类坝降为Ⅲ类坝。虽然水库的淤积有多方面原因,但库区水土流失是危害水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理库区水土流失已刻不容缓。

(2)加剧土地荒漠化

库区内风沙区裸露的下垫面和干燥地表,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每年春天,强劲的西北风挟带着大量黄沙吹入水库,不仅增加了水库淤积,而且使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

库区丘陵区内沟壑纵横,沟头上切,沟岸扩张,大片土地被冲沟切割得支离破碎,使土地资源严重破坏,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

3.水土保持

库区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固沙造林,营造各种乔木林3900亩,灌木林4350亩,封育草地2790亩,治理总面积为1.104万亩。由于造林成活率较低,树种选择欠妥,使得区域防风固沙效益较差,治理区内仍需采取补植、更新、封育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

四、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规划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

基本遏制区域内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

2.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区内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0%,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生产力有效提高。

3.发展区域经济

根据红山水库的特定环境需要,在保障发电、供水创收的情况下,增加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的经济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总体布局

针对规划区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总体布局上,将规划区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持区、多种经营区、绿化美化区,并分区进行工程布局。

1.防风固沙区

本区位于大干渠以北,西北与乌敦套海相接,东北同玉田皋乡相连,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有疏林地2700亩,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导致林木衰弱,林木郁闭度较低,防风固沙效果较差。同时,有1800亩盖度为40%以上的荒草地,剩余为半固定沙地及流动沙地。

对区域内现有疏林地采用围封、更新、复壮、补植的措施进行封禁治理,对植被盖度较高的的荒草地采用围封、补播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此外,在条件较好的半固定沙地,栽植防风固沙乔灌混交林,树种为杨树、沙棘,其余地域栽植防风固沙灌木林,主栽树种为柠条,还要修筑作业路。最终形成严密的防沙治沙体系,使风沙危害不再威胁水库。

2.水土保持区

位于水库右岸,西与水库大坝相连,东北至公路,东南与敖汉旗古鲁板蒿乡接壤,区域面积4.6平方公里。现有疏林地1500亩,由于牲畜践踏、啃食及人为破坏,林木成活率较低,长势较差。其余即为荒坡、荒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

对区域内现有疏林地进行封禁治理,同时,对植被盖度较高的荒草地也采用封禁治理的方法更新复壮。此外在陡坡修筑鱼鳞坑,缓坡地修建水平沟,发展灌木林,坡脚建设水平梯田,发展经济林和进行农业开发,沟底营造乔木防冲林,沟道内布设谷坊,沟头建设封沟埂,修建作业路,最终形成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体系,遏制区域内水土流失。

3.多种经营区

位于水库左岸,西南与乌敦套海镇接壤,北至扬水站干渠,东南至公路,总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疏林地1800亩,果园75亩,苗圃30亩,农田300亩,其余则为宜林荒地。

由于区域内水源充足,农、林、果业俱存。因此,在维持现有农田、果园、苗圃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发展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修建作业路,使区域内各业生产协调发展。

4.绿化、美化区

包括左岸公路以东部分和右岸水土保持区以西部分,主要是水库工程枢纽和局址附近以及北滩公园等,总面积2.6平方公里。现有疏林地2250亩,鱼池270亩,房屋405亩,大坝工程270亩,北滩公园60亩。

根据红山水库库区的特定环境需要,为了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区域内封禁治理疏林地2250亩,建设观赏乔木林,常绿灌木林,修建作业路,创造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五、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措施

(一)加强管理。水保工程多年来存在的质量低、效益差,甚至出现治一片、丢一片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工作未能跟上。因此要加强工程验收,加强后期管理。

(二)讲求经济效益,不搞无效益的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和路,这两项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三)科学技术作指导。开展多品种、多层次的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要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治一片,成一片,收效一片。

(四)改善水土流失,还我碧水蓝天。经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水土流失问题将会解决。在现有资源上发展旅游业,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者前来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