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手缝针法:提高针线质量和缝制效果

手缝针法:提高针线质量和缝制效果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的手缝工艺中,应区别不同部位与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针法,以达到不同的质量要求和效果。例如毛呢服装在挂面、袖里与袖面所缝的针等。图2-31.针法针缝法与平缝针缝法类似,即自右向左一上一下运针,只是显露的线迹与缝针不一样。常用于西装止口、驳口边缘、手巾袋封口以及毛呢服装不缉明线而需固定处等。

手缝针法:提高针线质量和缝制效果

手缝工艺的基本动作是用已穿线的手针扎进衣料,又移位扎出并拔针拉出缝线,缝住衣料(一针),连续插针缝线,即可把衣物的一边缝合。在具体的手缝工艺中,应区别不同部位与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针法,以达到不同的质量要求和效果。

手缝工艺包括:缝、拱、缲、缭、环、贯、纳、扳、绷、勾、锁、钉、拉、打等十几种针法。

手缝针法按运针方法、方向及技法特点,大体可以归为三类:一是一上一下向前运针的缝针类;二是一上一下运针,但方向进退结合的勾针类;三是向单一方向运针或回绕线圈的环针类。

(一)平缝针

平缝针也称纳针,是一种一上一下、自右向左顺向等距运针的针法。线迹长短均匀,排列顺直整齐,可抽动聚缩。这种针法在服装袖山头、袋的圆角、抽细褶等呈圆弧形或需收缩的部位均常用到(图2-2)。

图2-2

1.操作要领

(1)左手拇指、小指放在布的上面,其余三指放在布的下面,将布夹住,右手与左手配合采用一针上、一针下,等距离从右向左缝针的方法。

(2)缝针时不必缝一针拉一针,可连续缝五六针,利用右手中指顶针的推力向前推,拇指、食指则将缝料协调配合向后拔;右手有节奏地控制上、下针距,做送布、移位等动作。

2.要求针距长短均匀,缝线松紧一致,线迹顺直、整齐、美观。

(二)针

针也称假缝,是一种将服装两层或多层布料定位缝合的针法,通常起暂时固定的作用。例如服装衣面敷衬、敷挂面以及制作某些服装时,为使袖子、裙摆、衣领等绱得圆顺而需在缝缉前将它们事先固定。依次针主要是为下道机缝工序服务的,目的是使所缝制的衣物不致发生移位现象。有些服装采用针,在机缝后不拆线,又称为固定针,也叫定针。例如毛呢服装在挂面、袖里与袖面所缝的针等(图2-3)。

图2-3

1.针法 针缝法与平缝针缝法类似,即自右向左一上一下运针,只是显露的线迹与缝针不一样。

(1)将面料平铺于台板上,上下对齐。

(2)左手压住待缝定的部位,右手拿针,以中指顶针顶住针尾,向下使针尖穿透面料。应注意向下穿孔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0.5cm),但也不能过少。

(3)左手用食指、中指按住起针部位的面料,同时以右手将针尖从下向上挑起,顶针顶住针尾向上推,将针抽出。

2.要求

(1)针迹线路要顺直,抽线松紧适当,针距一致。

(2)一般采用单根白棉纱线做缝。

(三)打线丁

所谓打线丁是指采用缝线在两层裁片做上下对应的缝制记号,多用于毛呢服装。打线丁时,缝线一般选用白棉纱线,因为棉纱线软且多绒毛,不易脱落,且不会褪色污染面料。

1.针法

(1)把两层裁片叠合、对齐平铺于台板上。

(2)打线丁的方法类似于针。先用左手将铺在台板上的两层裁片摆平,食指和中指按住打线丁的部位,将针尖按粉线记号刺入面料,当针刺透裁片后即向上挑起(底层针距约为0.4cm),用左手食指按住面料,拔针、拉线、再进针,依次循环。浮在面料表层的面线距离一般为4~6cm。

(3)根据面料的厚薄和所打线丁部位的不同,打线丁可分为单针、双针两种方法。单针,每缝一针就移位、进针;双针,在同一位置连续缝两针再移位进针。

(4)线丁缝完后,先把表层连线剪断,然后再将裁片上层掀起,轻轻地把上、下层裁片间的线丁拉长为0.3~0.4cm,从中间剪断,上层的线头修剪为0.2cm左右(图2-4)。

图2-4

2.要求 打线丁时,应注意上下裁片叠合准确,不移位变动,以免将来缝制出现误差。

(1)线丁针脚顺直,缝线不要拉得过紧或过松。若过紧,缝线容易在修剪后脱落;过松,则容易产生误差。

(2)剪线丁时(特别是在上、下层面料间),剪刀一定要握平,要对准线丁中间剪,防止剪破面料。

(3)直线处的线丁可打得稀疏些,转弯及装配件处等关键部位宜打得紧密些。

(四)纳针

纳针也叫八字针,是一种将服装两层或多层织物牢固扎缝在一起的针法。常用于毛呢服装纳驳头、领子等。

图2-5

1.线迹特点 斜向平行,行与行之间形成“八”字形,在面料底层显露的线迹长短距离均匀相等,而在面料面底只留下若隐若现的细小线点(图2-5)。

2.针法 扎针自右向左一上一下运针,但每一行线迹排列斜向相同。因此,针尖起落时应均匀一致地朝同一方向;换行返缝再更换方向,与前行形成不同的线迹方向。

3.要求

(1)针距一致,线迹均匀,松紧适中。

(2)纳缝后的面料根据要求形成一定的弧形。

(五)勾针

勾针也称回针,是一种运针方向进退结合的针法。有顺勾针和倒勾针之分,顺勾针主要用在高档毛料裤子的后裆缝及下裆线的上段;倒勾针用于高档上装的袖窿弯边或领口的缝头处。

1.线迹特点 顺勾针多用单线(用较粗的皮线),在面料正面线迹呈首尾相接状,在面料反面的线迹呈叠链状;倒勾针多用双线,在面料正面的线迹呈交叉相接状,在面料反面的线迹呈小短线状。

2.针法

(1)顺勾针:也称正勾针,为自右向左运针。起缝时先从上向下,使针尖穿透面料,再按确定的针距与位置,使针向上刺透面料后拔针,这为进针。然后,使拔出的针从前一针的出针处向后略退再入针,待针尖刺透面料后再向前进针。如此往复,形成面料正面线迹类似机缝,而反面线迹交叉重叠(图2-6)。

图2-6

(2)倒勾针:自左向右运针。方法是先使针尖刺透面料,拔针,拉线,再向右按确定的距离和位置入针,待针尖露出面料后再向左退针、拔针,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针。如此循环前进,形成面层针迹如链条状交叉重叠,而底层线迹成短线(图2-7)。

图2-7

3.要求

(1)缝线松紧合适,具伸缩性,不易断线。

(2)针距长短均匀,线路顺直,弧线流畅。

(六)拱针

拱针也称攻针,是一种将多层织物用细小点状线迹固定住的针法。常用于西装止口、驳口边缘、手巾袋封口以及毛呢服装不缉明线而需固定处等。

1.线迹特点 在缝物表层、底层所露线迹均很小,排列均匀。

2.针法 运针先进后退。手针先将线结藏于面、里料的夹层内,使针尖刺出衣服表面,拔针拉线,然后在第一针出针处稍退后0.1~0.5cm入针,如此往复,最后针结藏于夹层内(图2-8)。

3.要求

图2-8

(1)面料表面仅留很小的线段,但数层织物要缝实、缝牢。

(2)线迹均匀、顺直。

(3)缝线的颜色与面料的颜色相似或基本相似。

(七)扳针

扳针是一种进退结合的针法,主要用于服装边缘起固定作用,如扳止口等。

1.线迹特点 衣物表面的线迹呈斜向交叉状,背面不露线迹,用线将一层衣片的边缘扳住另一层衣片(图2-9)。

图2-9

2.针法 沿衣止口边缘自右向左斜向运针,以扣住止口。操作时,先将服装止口缝份翻转,内粘牵条,压在缝份下,然后沿缝份边做扳缝。第一针由下向上从缝份上刺出,再向右斜方向进针,从缝份边的衬布上入针,把缝份固定在衬布上,再向左从缝份处缝出。斜向衬布进针为第二针,第二针与第一针缝线平行。

3.要求 线迹整齐、均匀、美观,松紧度一致。反面线迹不可过多透出面料。

(八)扳三角针

扳三角针也称花绷三角针,是用在服装折边口的一种常见针法。在折边处是一个“X”形线迹,而衣片表面仅留细小的点状线迹。缝三角针时,缝线选用与面料同色或近似色。

1.针法特点 取一块毛呢料,将扳三角针的部位沿边折转、烫平。扳缝时,从左向右运针,使线迹成等腰三角形似的夹角。

2.方法 第一针起针,将线结藏在折边里,将针插入距折边上端0.7cm的位置。第二针向后退斜缝在折边下层,即衣料的反面,挑起一两根布丝。第三针再向后退缝在折边上的0.7cm处,这样第三针与第一针成斜三角形,依此循环前进(图2-10)。

3.要求

(1)线迹成交叉的三角形,针距及夹角均匀相等,排列整齐、美观。

(2)将折边扳牢,平整服帖。

(九)杨树花针

杨树花针是一种多用于女装活里、衣服下摆折边等处的装饰性针法,有二针花、三针花等。运针方法由右向左运针,进退结合,针针套扣。缝线可选用较粗的丝线或绣线,线色可用与衣里料同色或近似色或对比色,以求达到鲜明的装饰效果。

1.针法

(1)用定针缝底摆。起针时,左手捏住所缝衣物的底边。(www.daowen.com)

(2)起针针尖与前一针起针处的下方平齐,针距为0.3cm。

(3)进针后,针尖向后方约0.3cm处出针,应注意每次出针前,必须将缝线套在针下,套的方向依照所扳的花型而定,针步花型往上的线要向上甩套,针步花型往下的线要向下甩套(图2-11)。

图2-10

图2-11

2.要求

(1)每一针针距长短一致,抽线松紧适中,防止将面料抽皱。

(2)衣物表面线迹要美观。

(十)环针

环针也称甩针,是一种将服装衣片边沿毛丝扣压住,而不使其散乱的针法,用于衣片毛边锁光,现已用包缝机代替。但毛呢服装剪开省缝的边缘锁光,仍用此针法。

1.线迹特点 沿衣片边缘斜向锁毛边,以固定住边缘纱丝。

2.针法 从衣片边缘内侧几根纱丝处由下向上出针,拔针后反向衣片下面,再由下向上出针。针距可视织物的粗细而定,一般在0.3~0.5cm,运针顺序自右而左渐进,使缝针斜向绕住布边(图2-12)。

3.要求 线迹均匀、整齐,环光毛边纱丝。

(十一)缲针

缲针也称缭针、扦针,是按一个方向进针,把一层布的折光边与另一层布边连接起来的针法。常用于袖口、衣摆边、夹里、袖窿边等部位,也可用于服装表面贴装饰性布片,使之达到平整、美观的目的。

缲针针法分为明缲针和暗缲针。明缲针正面线不露,里面有线迹露出。暗缲针两面都不露出线迹。

1.明缲针法 将衣服一边折转两次,右手拿针,将针头藏于夹层内,然后从折边的下层布向上层贴边斜向进针,针尖在上面挑住一两根纱线,正面不露线迹,折边处外露线距要短(图2-13)。

图2-12

图2-13

2.暗缲针法 将衣料折边处向外翻开,右手持针,将线头藏于夹层内,然后自缝物内侧从右向左一针针缲,针尖在衣片折边处夹层内穿缝,两面都只缝住一两根布丝(图2-14)。

3.要求 针距在0.3~0.5cm,均匀一致,线迹不外露,松紧度一致。

(十二)贯针

贯针也称通针,是一种缝针暗藏在衣服边缘折缝中的针法,常用于高档服装夹里底边、袖口、衣摆、裤脚等部位。

1.针法 与暗缲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运针是在折边与衣面的夹层内。先将线结暗藏在折边中,再出针缝住衣片一两根纱线后,再缝折边内,以此循环。要求衣片面部不见线迹(图2-15)。

图2-14

图2-15

2.要求 线迹顺直,针距均匀,缝线暗藏,表面不露线迹。

(十三)锁针

锁针是一种将缝线绕成线环后串套,把织物毛口锁绕住的针法。多用于锁扣眼、插花眼及某些装饰性较强的服装绣边、挖花等处。

1.针法(锁扣眼)

(1)按纽扣直径画扣眼的大小。扣眼直线长为纽扣直径加0.15~0.3cm。先对折扣眼直线,在中间剪开0.5cm左右开口,再将布摊平向直线两端剪开,使之成扣眼。

(2)打衬线。在离扣眼两侧约0.3cm处,缝两根同扣眼等长的平行线,作用是使锁好后的扣眼牢固,周围不起皱。

(3)锁眼。第一针从扣眼尾部起针,针从下层向上层挑缝,第一针缝出一个针头但不拔出(针尖靠紧衬托线缝出),用右手将针尾的线由下向上绕在针上,然后将针拔出,随即拉线。拉线时,应由下向上斜向45°角,使线套在眼口上交结,从此顺序向前锁至圆头时,锁针和拉线应对准圆心,才能保持圆度、整齐、美观。

(4)封线。锁眼完成后,尾针应与首针对齐,然后再缝两行封线,再将针从中间拔出,插入封线,拉紧缝线,最后在衣片反面打结。图2-16(1)为平头扣眼,(2)为圆头扣眼。

2.要求

(1)扣眼两边排列均匀、对称,整齐、结实。

(2)锁结紧密,不露衣片毛丝及衬托线。

(十四)拉线套

拉线套是一种在衣片上以连环套线迹套成小襻的针法,常用于纽襻、腰襻以及外衣、大衣等活底摆,活里与面的连结等。缝线选用与面、里料颜色相近的粗丝线。

1.针法

(1)第一针从折边反面缝出,并将线结藏在反面,然后缝第二针,针距约为0.3cm,将衣片放平在工作台上。

(2)用左手套住第二针线套,左手中指勾住缝线。

(3)右手拉缝线,与左手放线配合。

(4)放脱左手套住的线圈,边拉边收,形成第一个线襻,然后第三针通过第一个线襻结形成第二个线襻结,以此循环往复。

(1)平头扣眼

(2)圆头扣眼

图2-16

(5)收针时,将针穿过最后一个线襻结,拉紧穿到反面打结(图2-17)。

2.要求 拉线套时双手要配合好,环环相套的线结应大小、松紧一致。

(十五)打套结

打套结是一种类似锁针般在缝线上打结的手缝工艺。主要用于中式服装的摆缝开口、袋口等部位,用于增强牢度,并起装饰作用。

1.针法

(1)先从衣片反面穿出,使线结藏在反面,然后在开衩或口袋垂直方向缝数行衬缝,衬线要紧密靠拢。

(2)用锁扣眼的方法锁出一行排列整齐紧密的线结,最后把缝针刺入衣片反面打结(图2-18)。

图2-17

图2-18

2.要求 打套结时抽线不宜太紧,拉力均匀。

(十六)钉纽扣

钉纽扣是将纽扣缝缀、固定在服装上。常用的纽扣有两眼扣、四眼扣,缝线以采用与纽扣同色或近色的粗丝线为宜。

1.方法

(1)先在布面上用划粉或铅笔画出钉纽扣的位置。

(2)将针从衣片下出针,把线结藏于夹层内,然后把针线穿入纽扣孔,再从另一个纽扣孔穿出,刺入布面,纽扣与布面之间留有松度(薄料留0.1~0.2cm松度,厚料留0.3~0.4cm松度)。

(3)当纽扣缝三四次缝线后,用线在扣子与布面间缠绕若干圈,由上往下绕,绕满后将针穿入反面打结(图2-19)。

图2-19

2.要求

(1)纽扣位置要正确。

(2)钉好的扣子应不紧、不松,周围布面平服,针迹均匀。

(3)如遇到衣料很薄或所用纽扣过大,应在里层衬垫小布片。

(十七)制包扣

包扣是花色纽扣的一种,是用面料将普通纽扣或其他薄形材料包在内部做成。

1.方法

(1)剪一圆形包扣布,直径为被包入纽扣的两倍。

(2)沿包扣布边0.3cm处缝针一圈,针距要小。然后将需包入的纽扣放入包扣布中间,抽拢四周的缝线,直至完全包住纽扣为止。

(3)用针交叉缝入已包好纽扣的布边,缝牢,线要拉紧(图2-20)。

图2-20

2.要求 包扣布面要平整,线要拉紧,不应过于宽松而使里面的纽扣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