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江岸线护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长江岸线护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0年来,长江委、长江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沿江各省的有关部门对护岸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大大地促进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选择典型崩岸段对这些新材料、新技术进行现场对比试验,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利于推广应用。中国水科院在江西九江张家洲进行过现场试验[99]。

长江岸线护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0年来,长江委、长江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沿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部门对护岸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大大地促进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技术的发展。

长江科学院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开展研究荆江的河道演变及崩岸规律基础上,首次开展了护岸块石移动规律的水槽试验,根据试验成果和资料分析,对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形式及加固进行了研究;60年代中期,对50年代实施的为确保无为大堤和南京等城市防洪安全的安定街沉排、下关浦口沉排和武汉市青山沉排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根据导致柴排破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固意见;60~70年代,对平顺护岸的块石移动规律开展了室内水槽试验,并对相对稳定坡度和施工方法作了研究[44],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护岸工程设计及工程实践;70年代,为了总结实践经验,对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效果、险情、结构设计指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和不同类型护岸工程对比试验,提出了平顺、矶头和丁坝等护岸形式的适用条件[42];80年代,在室内弯道水槽中开展了对丁坝、矶头、平顺护岸三种形式护岸效果的对比试验及不同护岸形式的水流和冲刷特性比较试验[42,43]。80年代初,长江科学院与荆江河床实验站、汉口水文总站、南京河床实验站一起,就长江中下游广泛采用的抛石工程,提出了护岸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有关原则和资用数据;1977年和1981年,先后与国家海洋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处物探队和荆江河床实验站一起,分别用日本制SP-2型浅地层剖面仪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物探队自制的CK-1型水声勘探仪,对荆江大堤护岸进行探测,均取得了水下块石分布资料;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与马鞍山市长江修防处、上海市水利局一起,根据柴排运用多年后的工程效果问题,对柴排破坏过程和柴排寿命进行试验研究,并与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有关单位进行了塑料编织布护岸工程现场试验研究;21世纪初期长江科学院采取现场调研、原型实测资料分析、室内水槽和概化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均匀块石守护、小颗粒块石守护、混凝土铰链排、模袋混凝土、土工织物砂枕袋、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及软体排等护岸工程新材料的破坏机理、适用条件和守护效果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选择典型崩岸段对这些新材料、新技术进行现场对比试验,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利于推广应用。(www.daowen.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与河海大学进行了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的护岸工程试验研究和现场试验工作[49],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水科院在江西九江张家洲进行过现场试验[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