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护岸工程实施情况概述

护岸工程实施情况概述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防洪护堤、保护岸线、控制河势,长江中下游实施了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护岸长约436km,抛石2179 万m3,抛枕12.49万个,砌石235万m3,铰链混凝土沉排100万 m2,模袋混凝土护岸12.6万m2。下面重点介绍荆江河段护岸工程情况。表6-1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统计表表6-2荆江大堤护岸工程统计表注统计年份为1950~1996年。

护岸工程实施情况概述

长江中下游河道在挟沙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下,岸线常发生崩退即崩岸,这是长江中下游河道平面变形的主要形式。为防洪护堤、保护岸线、控制河势,长江中下游实施了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 年) 即在荆江大堤黄滩堤兴建护岸工程,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 大水后,修建了沙市杨林矶、黑窑厂矶、观音矶、二郎矶、蔡家湾矶等矶头护岸工程,以后又修建了刘大巷矶、郝穴矶、龙二渊矶及杨二月矶等矶头护岸工程。中下游其他河段也陆续兴建了一些零星的护岸工程,如武汉自1898 年起,在汉口武昌两岸兴建了驳岸及石矶,1931年前后续建汉江口龙王庙到武汉关、麻阳街至堤角的防水墙驳岸与水上护坡;19世纪中叶以后,澄通河段先后修筑了若干座丁坝与抛石丁坝护岸工程;长江口地区,修筑了海塘桩石工程、钢筋混凝土海塘工程等[5,8,38,39,75]。但是,长江中下游大规模的护岸工程建设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50多年内。50年代,在湖北荆州的沙市河段和郝穴河段、武汉的青山镇、安徽无为大堤安定街、芜湖河段裕溪口、马鞍山河段恒兴洲以及江苏省南京市的下关浦口和大厂镇、海门青龙港等地,大规模实施了沉排护岸工程。60年代期间,长江中下游广泛采用抛石护岸,包括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加固,下荆江裁弯新河控制,临湘江堤护岸,武汉市区险工段加固,九江永安堤护岸,同马、无为大堤护岸工程加固,马鞍山、南京、镇扬等分汊河段的护岸及加固等。同时,在长江口地区,兴建了以丁坝群为主的江堤、海塘护滩工程。70年代以后,在河势控制及河道整治工程中,仍普遍采用抛石护岸型式,并在镇扬河段及无为大堤大拐段的护岸工程中采用小粒径块石与废矿渣进行护岸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20 年来,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材料与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下护脚工程除传统的抛石、柴枕、柴排等护岸工程材料外,混凝土铰链排、模袋混凝土、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混凝土异形块、土工织物枕及软体排等新材料均不同程度得到应用;水上护坡工程材料从传统的块石发展到如今混凝土预制块、模袋混凝土及生态型材料的应用,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7 年,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长度达1200km,占崩岸线总长的80%,完成抛石约7000万 m3,沉排410万m2,沉树330 万组,抛枕40 万m3,丁坝685 座,顺坝长20km。1998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后,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加固长江中下游重要堤防工程,对部分河段实施河势控制工程,又兴建了大量的护岸工程[38]。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护岸长约436km,抛石2179 万m3,抛枕12.49万个,砌石235万m3,铰链混凝土沉排100万 m2,模袋混凝土护岸12.6万m2。长江中下游河道护岸工程概况如表6-1所示[1][2][3][4][5][6]

此外,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过程中也在工程河段实施了护岸工程。

下面重点介绍荆江河段护岸工程情况。自枝城至城陵矶的荆江河段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河段,历年来兴建了大量的护岸工程[6] 。位于上荆江左岸的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始于明成化初(1465~1470年)。通过近50 多年来护岸工程的建设,荆江大堤护岸工程已逐步形成平顺连续性护岸工程;对历代修建的矶头和驳岸工程也部分作了改建,护岸建筑物附近的流态和近岸河床的冲刷得到改善。护岸工程的水上护坡以干砌块石为主,兼有混凝土预制块和混凝土挡土墙;水下护脚以散抛块石为主,兼有柴枕、铁丝笼等。自1950~1996年,荆江大堤累计护岸长度已达55.45km,完成抛石量718.3万m3(表6-2)。矶头及其上下游岸线,每米岸线长抛石量为292~607m3;重点险工段113~172m3,一般险工段24~72m3。各护岸段水下坡度20世纪50年代初一般陡于1∶1.0,至60 年代一般都达到1∶2.0,此后通过进一步加固逐渐变缓,至70年代中期以后一般都缓于1∶2.5(表6-3),缓于护岸工程水下岸坡的稳定坡度1∶1.75~1∶2.0。根据历年护岸工程水道地形实测资料显示,护岸工程冲刷坑平面位置和最深点高程均随每年水流泥沙情况的不同而在一定幅度内变化,岸线稳定,未发生重大崩岸险情,经受了长江中游1954 年、1981年、1996年和1998年大洪水的考验。

表6-1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统计表

表6-2 荆江大堤护岸工程统计表

注 统计年份为1950~1996年。

表6-3 荆江大堤护岸河段历年水下坡度表(www.daowen.com)

上荆江右岸的护岸工程以公安河弯实施较早,沙市河弯右岸的埠河、陈家台、新四弓,以及郝穴河弯右岸南五洲等处的护岸工程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修建。1998年大水后,对上荆江河段影响堤防安全的崩岸段进行了守护,到2003年为止,完成石方量约160万m3

经过50多年来加固和新建护岸工程,上荆江护岸长度约120km,完成石方量约1031万m3(表6-4)。

表6-4 荆江护岸工程统计表

续表

注 1. 统计年份为1950~1996年(赵新段统计至1992年,上百里洲段统计至1999年)。
2. 表中包括荆江大堤护岸工程抛石量。

1967年下荆江中洲子人工裁弯实施以前,历年来仅在下荆江若干城镇和重要堤段实施局部护岸工程,例如石首县的调关矶头始建于1934年,监利县一矶等几处矶头始建于1931年,60年代先后兴建洪水港、荆江门和观音洲等处护岸工程。中洲子、上车湾人工裁弯和沙滩子自然裁弯后,为巩固裁弯成果,自1983年开始,在南碾子湾至荆江门110km河段内实施控制河势的护岸工程,1990年起又在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实施河势控制工程。1983~1995年,下荆江南碾子湾至城陵矶河段完成新建护岸工程长度35.9km,改造加固护岸工程长度34.8km,石方量376.84万m3,土方量706.57万m3。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投资,完成石方量约563.7万m3。至2006年,下荆江护岸工程长度约142km,完成石方量约1611万m3(表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