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江中下游河床边界条件对平面变形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河床边界条件对平面变形的影响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中下游河道各长河段的河床边界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中下游河道上述各段的边界条件不同,构成对长江中下游各长河段平面变形和崩岸特征的不同。自城陵矶以下至江阴是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其中,黄石至武穴段由于两岸约束强,河道较稳定,崩岸发生较少且尺度和强度都不大;城陵矶至黄石的平面变形和崩岸情况居中;武穴至江阴的长江下游段,平面变形和崩岸发生规模和强度均较大。

长江中下游河床边界条件对平面变形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河道各长河段的河床边界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宜昌至枝城段两岸地貌类型主要是低山丘陵、河流阶地和高河漫滩,按长江委地质工作者对河道两岸直接边界条件的划分有基岩质、土石质、硬土质和软土质等四类岸坡[2]。除软土质岸坡为新近淤积的高滩受水流冲刷可能发生微弱的崩岸外,大部分河岸抗冲能力均很强,岸坡也十分稳定。自枝城至藕池口的上荆江河段,江口以上为低山丘陵、阶地,河岸抗冲性也较强;江口至藕池口段为近代沉积区,河漫滩沉积物为粉质黏土、粉质壤土和砂壤土,厚度为8~10m,河岸组成为三元结构,自下至上为卵石层、砂层和黏性土层,河岸也较稳定,但与江口以上河段比较变化仍较大;藕池口至城陵矶的下荆江,卵石层深埋于砂层床面以下,河岸为二元结构,上部河漫滩沉积物为黏性土层,厚度为3~12m,下部为中细砂,抗冲能力较弱。自城陵矶至九江河段,两岸有断续的低山丘陵,近岸还有阶地,特别是黄石西塞山至武穴田家镇,河谷狭窄,两岸受山丘控制,岸坡以基岩质和黏土亚黏土质为主,河岸抗冲能力很强;但大部分河岸仍为冲积物组成,河岸为二元结构,上层黏性土厚一般为5~6m,下层为中细砂,抗冲能力比下荆江还要弱一些。自九江至江阴河段,左岸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右岸受到山体和阶地的断续控制,河漫滩平原比较狭窄,总体来看,南岸抗冲能力比北岸要强一些,但凡由冲积物组成的河岸均为二元结构,上层黏性土厚一般为3~5m,抗冲能力更弱。江阴以下的近河口段与河口段,沉积年代更近,河岸多为近百年来河道变迁过程中江心洲并岸的部分,加之受潮汐、风浪的影响,沉积物夹层很多,河岸组成一般来说也属二元结构,但上层黏性土厚度为1~3m,时有砂壤土夹层,抗冲能力极弱[3]。综上所述,长江中下游各长河段河岸抗冲能力从强至弱的排序为宜枝段、黄石至武穴段、上荆江、下荆江、城陵矶至黄石段、武穴至江阴段、江阴以下至河口段。

长江中下游河道上述各段的边界条件不同,构成对长江中下游各长河段平面变形和崩岸特征的不同。

宜枝段的宜昌至云池因左右岸均受到山体、阶地控制,边滩位置相对固定,河道平面变形和崩岸甚微;云池至松滋口段河道走向受地质地貌条件的控制,江岸抗冲性较强,河道也较稳定,平面变形和崩岸甚小。

上荆江自松滋口以下进入冲积平原地区。松滋口至杨家垴左岸受阶地控制,右岸为冲积平原,但岸线也较稳定,崩岸较少发生;杨家垴至藕池口河道,主要由四个反向弯道组成,由于在历史演变中受到边界条件的限制和近代护岸工程的控制,弯道凹岸平面变形较小,但凡是受到水流冲刷而又未防护的岸段,崩岸仍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如沙市河段进口段左岸的学堂洲、公安河段左岸的文村甲和西流湾、郝穴河段右岸南五洲以及石首河段进口段左岸向家洲等岸段在近期均发生崩岸。(www.daowen.com)

下荆江自藕池口至城陵矶是一条蜿蜒长度很长、曲折率很大、边滩发育、处于激烈的动态变化之中的蜿蜒型河道[62]。由于河岸抗冲性较弱,在特定的水文泥沙条件下,其平面变形在自然演变中是长江中下游河道中最剧烈的,其崩岸线之长和强度之大在长江中下游首屈一指。

自城陵矶以下至江阴是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它的河岸抗冲能力比下荆江更弱,在流量相对大而含沙量相对小的水沙条件下,平面变形也很显著,但各段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其中,黄石至武穴段由于两岸约束强,河道较稳定,崩岸发生较少且尺度和强度都不大;城陵矶至黄石的平面变形和崩岸情况居中;武穴至江阴的长江下游段,平面变形和崩岸发生规模和强度均较大。江阴以下直至长江口,河岸抗冲性很弱,河道的平面变形受径流和潮流动力的双重作用,崩岸频繁发生,崩岸线长,崩窝尺度虽小,但崩岸强度大,还有不少条崩和洗崩现象。

以上就是长江中下游河道两岸边界条件和河岸抗冲性的不同,对于不同长河段平面变形和崩岸的宏观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