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前的崩岸现象及应对措施

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前的崩岸现象及应对措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想象,在长江中下游河流的动力作用和输沙作用十分巨大而边界抗冲性如此薄弱的条件下,河道的平面变形应当是非常强烈的,河道崩岸的规模也应是颇大的。根据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崩岸调查统计和经验,可将崩岸强度分为4 等。长江中下游演变较剧烈的河段,是自然状态下的下荆江河段,几乎在整个崩岸的长度内,崩岸强度一般都可达到强崩或较强崩。

河床演变是在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的作用下,在其自身塑造的边界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水流泥沙运动与河床物质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变化过程。每个过程所显示的河床变化的各种现象既是前一阶段作用的结果,又是下一阶段的起始条件,河床演变总是处于动态过程中。河道水力泥沙因素、河床组成、河床形态等三方面因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河床演变受其自身规律所支配,河道的平面变形是其演变的一部分,是其自身调整的需要。崩岸则是河道平面形态自身调整的具体体现。

20世纪50年代之前,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处于自然演变状态。在广阔的冲积平原上,河道按自身的演变规律在纵剖面上不断地发生冲淤变化,在平面上不断地调整平面形态。有关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河道,无论江湖关系在作何种调整,也无论河床纵向冲淤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显示何种变化特性,河道的平面变形,在上荆江弯曲型河道、下荆江蜿蜒型河道、城陵矶以下的中下游分汊型河道,乃至徐六泾以下的长江口河段,都是一个显著的特征[5]。同时,如上所述,河道的平面变形是通过崩岸来实现的。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多年的平均入海径流量为9600 亿m3,输沙量为4.33亿t,分别名列世界江河的第4位和第5位,可见长江是一条径流量和输沙量均为巨大的河流。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边界条件除有的山体和阶地濒临江边以外,大部分是河漫滩冲积平原,河岸组成大部分为上层黏性土较薄、下层砂性土深厚的二元结构,总体来说抗冲性较差。可以想象,在长江中下游河流的动力作用和输沙作用十分巨大而边界抗冲性如此薄弱的条件下,河道的平面变形应当是非常强烈的,河道崩岸的规模也应是颇大的。特别是在大洪水条件下,河道的平面变形和崩岸应更为剧烈。(www.daowen.com)

根据1975年召开的首届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验交流会时的调查统计显示,长江中下游河道两岸的崩岸总长达1092km(江心洲的崩坍未统计在内),占岸线总长的28%。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和上海市的崩岸长度分别为353 km、34 km、36km、213 km、3 50km和106km,分别占江岸长度的24%、18%、25%、27%、42%和26%[6]。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的强度常以岸线每年崩进的宽度来表达。根据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崩岸调查统计和经验,可将崩岸强度分为4 等。崩岸岸线后退强度在20m/a以下称为弱崩,20~50m/a称为较强崩,50~80m/a称为强崩,80m/a以上称为剧崩。长江中下游演变较剧烈的河段,是自然状态下的下荆江河段,几乎在整个崩岸的长度内,崩岸强度一般都可达到强崩或较强崩。来家铺弯道在20世纪50年代时,其崩岸强度可达150m/a,60年代可达100m/a;1962年六合甲年崩岸甚至达600余m;中洲子人工裁弯新河在发展初期的1967年5月~1968年6月,河宽由74m增加至826m,即年崩率达到了720m[7],年坍失土地面积4600 余亩,崩岸强度为历史之最。在城陵矶以下的分汊河道,就重点河段的崩岸来说,如岳阳河段临湘段,武汉河段龙王庙、月亮湾段,九江河段永安段、汇口段,安庆河段三益圩、官洲、杨套段,铜陵河段安定街、太阳洲段,芜裕河段大拐、裕溪口段,马鞍山河段恒兴洲段,南京河段七坝、下关、浦口、栖霞段,镇扬河段龙门口、六圩段,扬中河段嘶马、兴隆段,澄通河段老海坝、东方红农场段,长江口河段海门、启东、崇明南缘段等,自然状态下的崩岸强度都是很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