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崩岸调整对河势影响的量变与质变特征

崩岸调整对河势影响的量变与质变特征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质变将会引起新的更剧烈的崩岸,平面形态将会作大的调整,从而给河势变化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质变孕育了六圩弯道将向北形成新的弯道,镇江港将处于淤积部位。可以说,在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六圩弯道通过崩岸使其平面形态调整到与上游河势衔接平顺、对下游河势控制良好的状态。

崩岸调整对河势影响的量变与质变特征

图1-5 尺八口裁弯前后的河势变化

1—明末;2—嘉庆道光;3—光绪初;4—宣统;5—20世纪50年代

图1-6 中洲子裁弯后的河势图

在长江中下游无论是蜿蜒型河道还是分汊型河道,崩岸产生的河道平面变形在自然状态下仍是河床演变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在演变过程的平面形态调整中贯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长江中下游蜿蜒型河道在平面变形时河曲不断变化,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狭颈处就发生自然裁弯现象,给上下游河床的演变带来很大的影响。新的剧烈崩岸不断产生,河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裁弯前,崩岸使河道平面变形发生量的变化,其结果是河势不断适应弯道的水流泥沙运动;自然裁弯后,水流急剧冲刷新的岸段,新的崩岸使河道平面形态发生急剧调整,以力求适应新的水流情况,呈现出“一弯变,弯弯变” 的连锁反应[4],此时河床演变处于质变的阶段(图1-5)。在这个质变阶段中,如果在河势控制规划的指导下,适时实施护岸工程,便会取得改善蜿蜒河型河势控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条件下,河岸边界条件如能得到控制,对水流的反作用也是很强的。下荆江人工裁弯引河的治导线及其与上下游河势的平顺衔接,就是基于崩岸后岸线调整对河势控制的反作用[5]。图1-6为中洲子人工裁弯后,因在引河出口以下有护岸控制工程而使河势变化不大。在长江中下游的分汊河道,汊道河段上游河岸崩坍造成的河势变化会逐步影响汊道分流比的变化,从而影响各汊之间的冲淤演变;汊道之间分流比的变化也会逐步影响汇流后下游河段水流方向的变化。当这种量变引起质变时,各汊之间就有可能发生主、支易位,汇流后水流方向就会发生根本改变。这种质变将会引起新的更剧烈的崩岸,平面形态将会作大的调整,从而给河势变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进入20世纪后,镇扬河段世业洲右汊成为主汊,分流比持续增加,使得两汊汇合的水流由顶冲右岸转向顶冲左岸,河床演变由量变转入质变。这一质变孕育了六圩弯道将向北形成新的弯道,镇江港将处于淤积部位。由于没有抓住整治时机,镇江港最终成为由征润洲包围的、淤积与日俱增的废港埠。在20世纪50~60年代,整个六圩弯道发生了大规模的崩岸,最终形成向北凹的弯道。尽管镇江港成为“死港”的趋势不能逆转,但在六圩弯道形成的过程中,镇扬河段河势却辩证地发生了一种积极的变化,其下游的和畅洲左、右汊的演变发生了相应调整,左、右汊分流比由20世纪50年代初各占50%左右变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分流为1∶3(即右汊分流比为75%)的态势。这样,通过六圩弯道崩岸平面形态的调整,至70年代初,整个镇扬河段河势出现了历史上最优良的河势,即主流自上游仪征水道向南过渡至世业洲南汊(主汊),然后又向北过渡到六圩弯道,又再向南过渡到和畅洲南汊(主汊),下接长期稳定的大港水道(图1-7)[5],主流呈理想的S 形弯道。可以说,在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六圩弯道通过崩岸使其平面形态调整到与上游河势衔接平顺、对下游河势控制良好的状态。如果在70年代中期以前,六圩弯道量变的过程中能全面实施该弯道的护岸工程稳定这一河势,并且在和畅洲左汊量变过程能制止和畅洲鹅头形左汊内的裁弯取直,那么镇扬河段便不会出现80年代至今的整治极为被动的局面。(www.daowen.com)

可见,根据上述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实施整治,对于控制河道的有利河势将会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图1-7 镇扬河段1969 年河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