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崩岸对河势的影响——河道部分岸段形态的变化

崩岸对河势的影响——河道部分岸段形态的变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实践表明,河道在一定长度内发生崩岸并形成一定的凹入程度,可以构成对主流的控制,即对下游河势的控制[5]。例如,长江下游南京河段八卦洲汊道尾部,20世纪40年代以前左、右汊汇合后的水流顶冲南岸,遂使河道形成向南弯曲的栖霞龙潭原弯道。

有关研究表明,弯道水流动力轴线的曲率半径与河弯半径、弦长具有一定的关系[5]。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实践表明,河道在一定长度内发生崩岸并形成一定的凹入程度,可以构成对主流的控制,即对下游河势的控制[5]。例如,长江下游南京河段八卦洲汊道尾部,20世纪40年代以前左、右汊汇合后的水流顶冲南岸,遂使河道形成向南弯曲的栖霞龙潭原弯道。50 年代后,随着八卦洲右汊成为主汊,分流比持续增加,两汊交汇后水流在出口节点处变为顶冲左岸西坝头,导致局部3km的岸线发生崩岸,南岸乌龙山生成边滩并向下游发展,使原栖霞山水位站淤废,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影响南京炼油厂码头正常作业。为了控制水流顶冲下移,舒缓南岸边滩淤积趋势,西坝头护岸采取了先护住下游拐头处而让其上游岸线崩坍凹进,主动形成曲率半径约为5.0 km左右的凹入岸线,然后再将拐头上游3km的崩岸线全线实施护岸工程(图1-3)。实践表明,该项工程措施不仅达到了上述的整治效果,而且控制了下游栖霞龙潭原弯道仍然向南弯曲的河势。又如20世纪60年代末,梅子洲头崩岸强度比洲头北缘大,有4km长的崩岸凹入岸线形成使主流从南向北过渡的河势。70年代初实施的护岸工程,使南京河段自左岸七坝转向右岸大胜关、梅子洲头,又转向左岸九洑洲的河势得以稳定[5](图1-4)。该段河势经过30多年至今仍然稳定。以上说明了崩岸在适当部位、适当长度和适当凹入度之后进行防护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对河势的良好控导作用,这就体现出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崩岸,在崩岸的部分岸段形成一定的平面形态后对于水流控制的反作用。

图1-3 南京河段八卦洲尾部河势控制图

(a)1937年;(b)2002年(www.daowen.com)

图1-4 梅子洲汊道七坝至浦口河势控制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