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扩散传质机制:原理和作用

扩散传质机制:原理和作用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压应力促使物质的定向迁移,即物质向空位处扩散,或者说空位向物质扩散。图10.9示意了烧结初期可能的原子扩散路径。该模型的接触颈曲率半径ω、颈部面积A及颈部体积V分别为图10.9烧结初期可能的原子扩散路径1—表面扩散;2—晶格扩散;3—气相传质;4—晶界扩散;5—晶格扩散;6—晶格扩散2.烧结初期的颈部增长动力学方程以图10.9中机理5—晶格扩散为例。

扩散传质机制:原理和作用

1.应力作用下的空位摩尔分数

图10.8为粉末烧结的双球模型。接触颈凹面为固-气界面。由于界面张力γsv的作用,颈部受到的合力γ1为张力,其方向如图10.8所示。该张力产生的应力(即压强)为张应力。张应力使双球中心距缩小。在张应力的作用下,双球接触面产生静压力F2,F2在接触面的应力为压应力。压应力促使物质的定向迁移,即物质向空位处扩散,或者说空位向物质扩散。

在压应力区(双球模型的接触面处),一个空位的形成能Ev可表示为Ev=E0+σΩ,其中E0为无应力时的空位形成能,Ω为扩散空位处的原子体积。张应力区(接触颈处)的空位形成能Ev=E0-σΩ。其中+σ表示压应力,-σ表示张应力。

无应力区,空位的摩尔分数为

式中,n为晶体中的空位数;N为晶体中的原子总数;kB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据此,在压应力区(如双球接触面处),空位的摩尔分数Ce可表示为:Ce=。将Ev=E0+σΩ代入,整理后得

因为σΩ/(kBT)≪1,有exp[-σΩ/(kBT)]≈1-σΩ/(kBT),所以式(10-11)可简化为

同理,在张应力σ作用时,用Ev=E0-σΩ取代式(10-10)中的E0,则在张应力区,空位的摩尔分数Ct

由式(10-12)和式(10-13),接触颈(张应力区)和接触面(压应力区)之间的空位摩尔分数之差为

接触颈(张应力区)与颗粒中心(无应力区)之间的空位摩尔分数之差为

以上计算得出Ct>C0>Ce,Δ1C>Δ2C,这表明粉末颗粒不同受力部位的空位摩尔分数不同。接触颈部的张应力区空位摩尔分数大于无应力区的。而在接触面的压应力区,空位摩尔分数最小,故空位容易首先从接触颈向接触面处扩散,其次才从颈部向颗粒中心扩散。这种空位扩散也是原子等物质的反向扩散,即原子容易首先从接触面向接触颈扩散,其次才从颗粒中心向颈部扩散。图10.9示意了烧结初期可能的原子扩散路径。

图10.9 烧结初期可能的原子扩散路径(引自Kingery,2010)

1—表面扩散(表面至颈部);2—晶格扩散(表面至颈部);3—气相传质(表面至颈部);4—晶界扩散(晶界至颈部);5—晶格扩散(晶界至颈部);6—晶格扩散(位错至颈部)

2.烧结初期的颈部增长动力学方程

以图10.9中机理5—晶格扩散(晶界至颈部)为例。原子首先向无应力颗粒中心扩散,再向接触颈扩散。该过程的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蒸发-凝聚一样,即表面物质的迁出速率等于使物质体积增长的迁入速率。但与蒸发-凝聚模型不同,此时采用图10.5(c)模型。该模型的接触颈曲率半径ω、颈部面积A及颈部体积V分别为

因为原子首先向无应力颗粒中心扩散,所以应采用式(10-15)表示的接触颈部与颗粒中心(无应力区)之间的空位摩尔分数之差为Δ2C。张应力σ(N/m2)可表示为

上式括号内为单位,故Δ2C可表示为

在此空位摩尔分数差的条件下,设空位在单位时间内、沿颈部圆周单位长度向晶界扩散的量为J(个·s-1·cm-1),J=4DvΔC,其中Dv为空位扩散系数,若D*为自扩散系数,则Dv=D*/(ΩC0)。

根据图10.5(c),接触颈周长为2πx。因此,单位时间内从接触颈部传出的空位体积为

将J=4DvΔC和Dv=D*/(ΩC0)代入式(10-18),并用式(10-17)取代J中的ΔC,得

将dV=Adx和式(10-16)中的A、ω代入式(1019),整理后有

对式(10-20)进行积分

(www.daowen.com)

在式(10-22)两边同乘以1/r3,得

将式(10-23)两边同时开方得

式(10-24)为烧结前期,由晶格扩散控制的接触颈之长大速率方程。它的变化趋势与式(10-9)所示蒸发-凝聚控制的颈部长大速率相似,而且其颈部长大曲线的图形也与图10.7类似,即接触颈在烧结初期增长较快,后期较慢,但扩散控制的接触颈生长时有收缩现象。

实际上,在应用式(10-24)的过程中,测定x/r比较困难,故常用粉末体的体积收缩率或线收缩率来代替。设两颗粒原来的中心距为L0,中心缩短的距离ΔL(或原来的粉末体体积V0,收缩后的体积减小量ΔV),结果有:

美国陶瓷学家Robert L.Coble详细研究了Al2O3的烧结,结果表明x/r、ΔL/L与时间的关系分别符合式(10-24)和式(10-25)。根据图10.9,扩散机制除了5所示的晶格扩散(或体积扩散),其他机制也可导出与式(10-24)类似的关系。比如:表面扩散机制,颈部增长的速率有以下关系:

晶界扩散机制,颈部增长的速率关系为

虽然文献表明,不同人推导出的速率方程略有差异,但x/r随起始粒径r和时间t的变化趋势还是一致的。因此,扩散控制的颈部增长动力学方程(包括蒸发-凝聚机制)可统一写为

其中F(T)表示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以上这些颈部增长的速率方程主要适用于烧结初期。在这一时期,原子等质点从粉末颗粒的表面、晶格和晶界等位置向接触颈扩散。其间,颗粒发生重排、空位扩散至晶界等处而消失。在此过程中,颈部体积的增长速率与扩散传质的速率相等。虽然这些扩散传质机制比较符合许多粉末在初期烧结的情况,但它们引起的颗粒和空隙形状的变化较小、收缩也小(线收缩率ΔL/L<0.06)。当颈部增长x/r≈0.3时,人们通常认为烧结中期开始了。

3.烧结中期的动力学方程

经过烧结初期的发展,原来的球形颗粒逐渐变成多面体。为此,Robert L.Coble于1961年提出了著名的简单连通孔模型。

图10.10 十四面体单颗粒及简单孔洞模型(引自果世驹,1998)

Coble假定烧结体由十四面体和孔洞堆积而成。这种十四面体实际为一个截角八面体(即八面体的六个顶点分别被一平面所截),如图10.10所示。十四面体的每一条棱边由三个颗粒共有。图中的粗线表示简单的圆柱形孔洞。这些孔洞相互连通,而且是空位源。图中的圆表示烧结末期的封闭孔洞。据此模型,Coble得到孔洞的体积分数f(即空隙率)与烧结时间的关系为

式中,l为圆柱形孔洞的长度;tf为孔洞完全消除所需时间;其余符号的意义同前。式(10-29)为简单连通孔洞模型中,体积扩散机制引起的烧结中期致密化动力学方程。Coble指出式(10-29)适用于孔洞没有完全消失或晶粒生长还未开始,孔洞呈连通状的情形。

若在烧结初期,晶界扩散起主要作用,则空隙率f的表达式为

式中,w为晶界宽度;Dgb为空位在晶界的扩散系数;γss为晶界能。式(10-29)和式(10-30)表明:无论是体积扩散,还是晶界扩散机制起主导作用,粉末体在烧结中期的孔洞体积分数f与时间t都呈一次方线性关系,也即空隙率随烧结时间而线性地减少,故致密化速率较大。

烧结中期的特点主要有:颈部进一步扩大、颗粒变形大;气孔由不规则形状逐渐变成由三个颗粒包围的近似圆柱形气孔,且气孔间相互连通;致密化程度比烧结初期显著,收缩率达80%~90%,坯体气孔率降低到50%左右;晶界开始移动而导致晶粒生长。这一时期,传质机制主要是原子以晶格扩散和晶界扩散的方式向气孔迁移。随着烧结的进行,孔洞的体积分数f减小,而且原来连通的孔洞开始分开呈不连通状。此时,烧结进入后期。

4.烧结后期动力学方程

图10.10中,粗线表示简单的圆柱形孔洞分别向十四面体的顶点退缩,直至分开呈孤立、不连通状,进入烧结末期。图10.10用小圆示意了一个封闭孔洞。其实,十四面体的24个顶点都有一个这样的封闭气孔,且形状近似球形。据此,Coble得出烧结后期,孔洞的体积分数fs(即空隙率)与烧结时间的关系为

式(10-31)表明粉末体在烧结后期的孔洞体积分数fs与时间t也呈线性关系。这说明烧结中、后期的致密化无显著差异。Al2O3的相对密度在低于95%的理论密度时,坯体的相对密度与时间近似呈直线关系,这表明式(10-31)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性。若烧结时间继续延长,封闭气孔率并不会进一步减小,甚至为零。相反,若烧结时间过长,烧结体中的晶粒会出现生长过大等削弱材料某些性能的现象。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后文介绍。

烧结后期的特点:气孔完全孤立而呈近似球状;质点主要通过晶界扩散和体积扩散进入气孔,而达到致密化;坯体收缩率达90%以上,相对密度也在理论值的95%以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晶粒明显长大;烧结体的强度得到提高。

蒸发-凝聚和扩散传质机制主要针对纯固相粉末烧结中的传质。在此传质过程中,物质没有受到外部施加的应力作用,而且也无液相的出现。若粉末坯体在烧结时,受到外部应力,或出现少量液相,则烧结过程的传质机制可以用流动理论来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