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Thornton Read和发明晶体管的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10—1989年)发现晶界两侧晶粒的取向差有如图10.2(a)所示的关系。但美国冶金学家Paul Shewmon研究后认为晶粒的取向差达到某个值时,晶界能可能存在一个极小值。他于1965年预测分散在单晶平面上的一个单晶小球会在平面上滚动,直至达到一个特殊取向,以使烧结形成的晶界能达到最低(单晶平面与单晶小球是同种金属)。
图10.2 (a)晶界相对自由能随晶粒取向的变化,其中实线为理论曲线,实心点数据为实验测试值;(b)Cu晶界相对于[100]的各种取向差与晶界相对自由能的关系(引自Cahn,2008)
1976年,Herrmann等将直径大约为0.1 mm的Cu晶体小球放到单晶Cu板上。Cu板表面平行于一个简单晶面,结果显示在1060℃保温几百小时后,小球都烧结到了Cu板上,而且XRD数据表明约8000个小球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取向。后来,其他人的实验也表明晶界能随取向差的变化与图10.2(a)不同,而是图10.2(b)所示的情形。这些实验证实了晶界能在某个晶粒取向上存在局部极小值。在烧结过程中,粉末与空气的表面被某个取向且具有更低能量的晶界所取代,从而达到烧结的目的。图10.3和图10.4为实际烧结后的小球。这两个电镜照片显示粉末与空气的表面确实被晶界所取代了,故Herrmann等的实验揭示了过剩表面能与晶界能之差是烧结的驱动力。(www.daowen.com)
图10.3 烧结在Cu板上的Cu球电镜照片(引自Cahn,2008)
图10.4 Cu颗粒烧结后的截面(颈缩处为晶界)(引自Cahn,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