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的具有不一致熔化合物的相图有包晶转变或包晶反应L+B—→AmBn。在那类相图中,没有固溶体的形成,或者说固溶度为零。将包晶反应中的B和AmBn替换为固溶体,则变为另一类重要相图(图8.52)。
1.区域
aCb以上为液相单相区。P=1,F=2,即温度和组成这两个独立变量。
aQUA区为α相单相区、PWBb区为β相单相区。在这两个单相区,P=1,F=2,也是温度和组成这两个独立变量。
aQC区为α相与液相L的共存区;PCb区为β相与液相L的共存区;QPWU区为α相与β相的共存区。这三个区的P=2,F=1,独立变量为温度。
2.线
aC、Cb为液相线。aQ、bP为固相线。QU、PW为固溶线。QPC为包晶反应水平线。组成在QC间的系统在温度降低到QPC线的温度时要发生包晶反应:L+α—→β。
3.点
这类相图的关键点是图中的P点。它属于包晶反应点(peritectic point)。P点成分的系统在平衡结晶时,液相L和α相全部转化为β相。成分在QP间系统包晶反应完成时,还有α相剩余;PC间的系统在包晶反应完成时,还有液相剩余。
4.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变化
1)组成点在p点,即包晶点组成
(1)平衡结晶过程。将图8.52中p点组成的系统升温至p′,然后平衡降温。当温度降到H点温度时,α相开始析出。此时,α相的组成在固相线的G点。液相L组成在H点。温度继续下降时,α相不断从液相L中析出。并且,α相的组成点在aQ线上从G向Q移动;液相L组成在aC线上从H向C移动。
当温度降低到包晶反应水平线QPC对应的温度时,初晶α相和液相L发生包晶反应,转化成β相。在此过程中,α相和液相L的量在减少。因此,α相的组成要从Q向P点移动。当α相的组成到达P点时,α相和液相L都消失,整个系统只含β相。
温度继续下降,系统进入α相和β相的共存区。次生α相αⅡ会从β相中析出;αⅡ中也会析出βⅡ。结果在室温下,该系统的平衡组织主要为β和αⅡ。
液相:
固相:p′H段无固相析出,在H点开始有α相析出。所以,α相的组成从G点开始:
(2)平衡凝固的组织变化。图8.53示意了该系统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图8.53 p点组成系统的平衡凝固结晶示意图(最后一个图中的细点组织表示αⅡ相)(引自蔡珣,2010)
2)组成点在PC之间,以n点为例
(1)平衡结晶过程。从n′点开始平衡降温。当温度降到J点温度时,α相开始析出。此时,α相的组成在固相线上的K点。液相L组成在J点。温度继续下降时,α相不断从L中析出。并且,α相组成从K向Q移动;液相L组成从J向C移动。
当温度降低到QPC线的温度时,初晶α相和液相L发生包晶反应,转化成β相。同样,α相和液相L的量不断减少。α相的组成从Q向P移动。当α相的组成到达P点时,α相全部转化完而消失,但液相L还有剩余。此时,整个系统含有β相和液相L,F=1。温度继续下降,系统状态点进入液相L和β相共存区。β相的组成在bP线上从P向b移动,液相L组成在Cb线上从C向b移动。在此过程中,β相不断从液相L中析出。当系统温度降低到RN线对应温度时,液相L消失。同时,固相组成达到R点,液相L组成在N点。
温度继续下降,系统进入β相单相区,状态点从R向S移动。当温度下降到S点温度时,αⅡ从β相中析出。结果在室温下,该系统的平衡组织为β和αⅡ。
液相:(www.daowen.com)
固相:n′J段无固相析出,在J点开始有α相析出,所以α相的组成从K点开始:
(2)平衡凝固的组织变化。图8.54示意了该组成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图8.54 n点组成系统的平衡凝固结晶示意图(最后一个图中的细点组织表示αⅡ相)(引自蔡珣,2010)
3)组成点在QP之间,以m点为例
(1)平衡结晶过程。α相的组成点运动到M点以前的情形与本图中的p点系统相同。当α相的组成到达M点时,液相L全部转化完,但α相还有剩余。而新相β相的组成点在P点。此时,整个系统含有β相和α相。
温度继续下降,系统状态点进入α相和β相的共存区。β相的组成沿PW线从P向W移动,α相的组成沿QU从Q向U移动。因在此过程中,固溶度下降,故次生αⅡ从β相中析出;次生βⅡ从初晶α相中析出。结果在室温下,该组成的系统所含的平衡组织为α、β和αⅡ、βⅡ。
液相:
固相:m′D段无固相析出,在D点开始有α相析出,所以α相的组成从F点开始:
(2)平衡凝固的组织变化。图8.55示意了该组成在以上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图8.55 m点组成系统的平衡凝固结晶示意图(最后一个图中β相内的细点组织表示αⅡ相、α相内的细点组织表示βⅡ相)(引自蔡珣,2010)
杠杆规则在以上三个典型系统中的应用,请读者自行分析。
5.非平衡结晶
在实际生产中,包晶转变往往是不平衡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在发生包晶转变L+α—→β时,包晶产物β处于初晶α相周围,而将α相与液相L分开。液相L与α相中的原子通过固相β相互扩散,再进行包晶转变就很难而且慢。另一方面是因为系统的冷却速率往往较大。这使得包晶转变被抑制而不能继续进行。这些也是前文不一致熔化合物产生包晶不平衡组织的原因。
因而本来该转变的相(如α相)被保留下来。并且,在包晶温度以下,系统还有过冷液相。过冷液相在包晶温度以下可直接析出某些相(如β相),或参与其他反应。结果,系统在室温下含有超过平衡过程应有α相的量。这些α相残留在β相内部,而成为非平衡包晶组织。
图8.56(a)为Cu-Sn合金部分相图。当Sn质量分数为65%的系统降温到415℃时,有包晶反应L+ε—→η。剩余液相L在227℃发生共晶反应,故平衡组织应为η和共晶η+Sn。然而,在不平衡结晶时,还有部分初晶ε相存在。图8.56(b)为该系统非平衡组织的显微形貌。深黑部分为共晶η+Sn、较大面积的白色部分为η相、白色部分中的浅黑色为未转变完的ε相。
图8.56 (a)Cu-Sn合金部分相图(P为包晶点,其上方数值59.0为P点系统中Sn的质量分数。AB为包晶线,其对应温度为415℃。CD为共晶线,其对应温度为227℃);(b)为不平衡结晶组织(引自蔡珣,2010)
此外,在图8.52中,组成在Q点左边的系统在平衡结晶时不发生包晶转变。但在较大的冷却速率下,它也会发生包晶转变。这种情形与图8.48中M点系统发生非平衡共晶相似。不同的是,这里发生的是包晶而非共晶转变。
包晶转变产生的非平衡组织可通过扩散退火来消除。
6.包析转变
在以上包晶转变过程中,液相L和初晶α相通过反应L+α—→β而转变成新的β相。若将上述液相L换成另一固相如γ,则有γ+α—→β。这时,新相从两个固相中析出而称为包析,γ+α—→β为包析反应式。包析与包晶产生的组织,其形貌类似。但包析转变前的系统是固相而非液相,故晶相的形成和长大较慢且易产生不平衡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