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简单匀晶相图优化为:简易匀晶相图制作

简单匀晶相图优化为:简易匀晶相图制作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8.28为Cu-Ni系统在高温下的匀晶相图。图8.28Cu-Ni系统在高温下的匀晶相图图8.28中,t点温度为Cu的熔点TCu,k点温度为Ni的熔点TNi。α固溶体的组成为系统组成。液相线上方为液相单相区。图8.29示意了其中部分阶段在平衡凝固时的组织变化。较大的冷却速度将导致液相线和固相线偏离平衡态。

简单匀晶相图优化为:简易匀晶相图制作

1.概述

两个组元在液态、固态时都无限互溶形成连续固溶体的二元相图称为二元匀晶相图。图8.28为Cu-Ni系统在高温下的匀晶相图。具有匀晶转变的二元系统还有Fe-Cr、Ag-Au、W-Mo、Nb-Ti、Cr-Mo、NiO-MgO及CoO-MgO系统。

图8.28 Cu-Ni系统在高温下的匀晶相图(引自蔡珣,2010)

图8.28中,t点温度为Cu的熔点TCu,k点温度为Ni的熔点TNi。最上方的tbk为液相线。液相线上方为液相单相区。下方的tgk线为固相线。固相线以下是固相(即固溶体)单相区。固溶体常用希腊字母表示。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为液、固共存区。

2.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变化

我们以Ni质量分数为30%的系统为例。将该系统加热到完全熔融,状态点为液相区的a点。从a点开始对其做平衡冷却。ab段只有液相,F=2。当温度降低到Tb时,α固溶体开始析出。α固溶体的组成在c点,液相组成在b点。此时F=1,能独立变化的只有温度。温度继续降低时,液相沿液相线从b向s移动;α固溶体的组成点从c向g移动。在此过程中,α固溶体不断地从液相析出。当液相组成点到达s点时,α固溶体的组成点也到达g点。液相在s点消失,并全部转化为α固溶体。α固溶体的组成为系统组成。以上液相和固相的变化路径可用下式表示:

液相:s(L消失)。

固相:ab段无固相析出,在b点开始有α相析出。故固相组成从c点开始:。图8.29示意了其中部分阶段在平衡凝固时的组织变化。(www.daowen.com)

图8.29 Cu Ni二元系统平衡凝固时的组织变化示意图(引自蔡珣,2010)

3.非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变化

仍以Ni质量分数为30%的系统为例。当温度降低到Tb时,液相组成在b点、固溶体组成在c点。液相中Ni的质量分数为30%,固溶体中Ni的质量分数大于40%。温度继续降低到To时,e点组成即为液相组成(Ni质量分数小于30%);d点组成为固溶体组成(Ni质量分数小于40%)。在液相消失温度Tg,s点组成即为液相组成;g点组成为固溶体组成。综上所述,在结晶过程中,液相和固溶体的成分是不一样的,即液相中Ni的质量分数始终小于固溶体中Ni的质量分数。而且,先结晶的固溶体(c点)中Ni质量分数要大于后结晶固溶体(d、g点)的质量分数。熔体在平衡结晶过程中,液相和固相中的原子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能力进行扩散,故先后结晶的α固溶体,其成分在平衡态时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中,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如冷却不是足够慢),而且原子在固相中的扩散比在液体中难,因此,液相和固相中的原子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能力扩散成平衡态。较大的冷却速度将导致液相线和固相线偏离平衡态。图8.30(a)中分别为降温过程中,偏离平衡态的液相线和固相线(L1L4、α1α4分别是平衡态的液相线和固相线)。系统在温度T1析出α1。温度降到T2时,α2析出。由于原子扩散未达到平衡,后析出的α2与先析出的α1成分不一样。温度降到T3、T4时,从熔体中析出的α3、α4也如此。由此可见,熔体的不平衡凝固、原子扩散不充分等导致了偏析组织的出现,如图8.30(b)所示。

图8.30 Cu-Ni二元系统不平衡凝固时,成分和组织变化示意图(引自蔡珣,2010)

因固溶体在凝固结晶时常按树枝状方式进行,故成分会不均匀地沿树枝晶分布。早先结晶的内部枝干富含高熔点组元(如Ni),后结晶的分枝富含低熔点组元(如Cu)。这种成分偏析也叫枝晶偏析(dendritic segregation)。冷却速度越大,扩散越不充分,偏析程度越大。枝晶偏析会引起材料性能的不均匀。人们常常在高温下通过扩散退火来加以消除。虽然凝固偏析会影响材料的性能,但却可利用结晶时,固、液相成分不同的原理来提纯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