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河流域鱼类的特点简述

黑河流域鱼类的特点简述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5.4.1种类组成与分布根据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整理,黑河流域共分布有鱼类26种,其中土著鱼类13种,外来鱼类13种,主要为养殖种类及携带的一些小杂鱼种类。

黑河流域鱼类的特点简述

6.5.4.1种类组成与分布

根据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整理,黑河流域共分布有鱼类26种,其中土著鱼类13种,外来鱼类13种,主要为养殖种类及携带的一些小杂鱼种类(见表6-20)。土著鱼类中以高原鱼类为主,包括祁连裸鲤和10种高原鳅,另鲫和中华细鲫均是我国分布较广泛的种类。

从鱼类分布特征来看,黑河流域以莺落峡为界,上游鱼类区系应属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种类组成相对简单,鱼类组成的主体是裂腹鱼属和高原鳅属鱼类;下游鱼类种类相对较为丰富,有青藏高原鱼类和东部江河平原鱼类,以及一些养殖引进品种。

表6-20 黑河流域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分布

续表

6.5.4.2鱼类资源现状

黑河干流祁连县扎麻什乡至莺落峡段宝瓶河水电站至莺落峡段鱼类资源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鱼类区系和种类相同,鱼类规格呈递增趋势;已建成运行的水电站库区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其次为尾水河段,减水河段最少,此次现场调查中减水河段未捕到鱼类。同时,在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至甘肃省肃南县宝瓶河牧场自然河段捕获的鱼类同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自上而下鱼类种类和区系组成相同,种群结构相近。分析原因:一是黑河干流祁连县扎麻什乡至莺落峡段自上而下海拔逐渐降低,水温呈递增趋势,鱼类生存环境逐渐向好,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二是亲鱼规格呈递增趋势,相应鱼类的繁殖能力也呈递增趋势;三是鱼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饵料生物呈递增趋势,鱼类的生长、繁殖和摄食环境越来越好;四是库区水面增大,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温、饵料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相应呈增加趋势,为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了良好的空间;五是自然河段海拔变化不大,水文情势基本相同,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大致相同;六是减水河段由于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局部河段已不适宜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莺落峡至正义峡(明塘湖水库)段鱼类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河段自上而下鱼类资源呈递增趋势,鱼类种类越来越多,种类组成越来越复杂,鱼类种群结构大致相同。高台段鱼类资源最丰富,种类组成最复杂,临泽县段次之,甘州区段鱼类资源最少。湿地甘州区段鱼类资源最为丰富,高台段次之,临泽段最少;区系组成高台段最复杂,临泽段和甘州区段相同。库区鱼类资源高台段最为丰富,临泽段次之,甘州段最少。区系组成高台段最为复杂,临泽段和甘州段相近。但种群结构呈单一化组成趋势;同时此次调查中库区未发现鳅科鱼类分布,自然河段和湿地鳅科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人工增殖放流的鱼类逐步成为优势种群。分析原因:一是莺落峡至正义峡段自上而下海拔逐渐降低,水温、植被覆盖度呈递增趋势,河床底质越来越肥沃,鱼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二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鳅科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库区库岸结构基本为浆砌石和干砌石结构,不利于鳅科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同时库区基本以承包的形式大规模开展人工养殖,引进外来肉食性鱼类和生存能力极强的人工养殖品种,与土著鱼类争夺生存空间,逐步取代土著鱼类成为优势种,土著鱼类资源濒临灭绝;四是由于该段保护和管理力度的加大,再加上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鱼类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善,鱼类资源恢复势头良好;五是甘州区段湿地人工放流力度最大,管理到位,再加上开展人工投喂和湿地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为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八宝河调查河段鱼类资源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鱼类种类和区系组成相同。分析原因主要是是因为该段河流海拔、水文情势、河床结构大致相似,但下游人为因素干扰较多,流经祁连县城,且在八宝河入黑河口上游已建成牛板筋水电站,而上游基本为自然河段,且人为干扰较少。

6.5.4.3珍稀濒危保护鱼类

黑河流域分布的鱼类中,除祁连裸鲤2007年被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外,没有珍稀濒危保护鱼类。

6.5.4.4鱼类三场分布

(1)产卵场

鱼类对产卵条件的要求根据其不同类群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裂腹鱼亚科鱼类祁连裸鲤的产卵场在较大支流入黑河干流河口上游,且水体底部为砾石(卵石)底,水质清澈、水流较急的河滩上产卵;鳅类鱼类在砾石间或乱石间的洞、缝中产卵;鲤、鲫、中华细鲫、马口鱼等浅水区水槽和石块上产卵。根据此次调查访问结果,结合历史和水文资料,八宝河入黑河口上游,黑河与八宝河交汇处上游,柴沟河、夹木河、寺大隆河、长干河、西流水河入黑河河口,宝瓶河、二龙山、大孤山、小孤山、龙首二级、龙汇电站尾水进入库区上游激流河段,龙渠激流断面及自然河段激流断面均为祁连裸鲤产卵场,据当地群众和电站职工介绍,在5月中上旬可见成群的祁连裸鲤亲鱼游往上述河段产卵;黑河湿地浅水草滩、黑河干流的浅水河湾等为鲤、鲫、中华细鲫和马口鱼等的产卵场,在5月下旬可见鱼类在上述水域产卵;黑河干流浅水区的砾石间或乱石间的洞、缝为鳅科鱼类和鲇等的产卵场。鳅科鱼类和鲤、鲫等无固定的产卵场,其产卵环境随水文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2)索饵场

鱼类摄食与其食性、垂直捕食范围有密切关系,并且鱼类一般在水体透明度小,觅食的水层浅,反之,觅食的水层较深;白天觅食水层深,夜间觅食水层浅,大多数鱼类喜欢晚上觅食。成鱼的索饵场一般在浅滩急流水域,而幼鱼的索饵场一般在缓流水的浅水水域。鱼类的活动场所往往也是其索饵场所。主要索饵场多位于静水或缓流的河汊、河湾、河流的故道及岸边的缓流河滩地带,根据水文条件、历史资料和此次调查结果,黑河干流浅水湾、浅水草滩及库区浅水湾、湿地浅水湾为祁连裸鲤、鲤、鲫、马口鱼、中华细鲫和鳅科鱼类等幼鱼的育肥场,在5月下旬和6月初可见仔幼鱼在上述水域游动。

(3)越冬场

冬季来临之前,鱼类经过夏、秋季的索饵,大都长得身体肥壮,体内贮积大量脂肪,每年入秋以后天气转冷,水温随之下降,而河水流量逐渐减少,水位降低透明度增大,饵料减少,此时,在各不同深度、不同环境中觅食的主要土著、保护、经济鱼类,逐渐受气候等各种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进入深水处活动。鱼类的活动能力将减低,为了保证在严冬季节有适宜的栖息条件,往往进行由浅水环境向深水的越冬洄游,方向稳定。目前通常认为越冬场位于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水体要求宽大而深,一般水深3~4m,最大水深8~20m,多为河沱、河槽、湾沱、回水或微流水或流水,底质多为乱石、河槽、湾沱、洄水或微流水式流水、凹凸不平的水域。根据该工程影响黑河流域水文资料、历史资料和此次调查结果,黑河干流水库,湿地深水区域和干流深水区域为鱼类的主要越冬场。

6.5.4.5主要鱼类的分类学和生物学特征

祁连札麻什乡至宝瓶河水电站河段特有土著鱼类为祁连裸鲤、叶尔羌高原鳅、修长高原鳅、酒泉高原鳅、新疆高原鳅、重穗唇高原鳅、中华细鲫7种。其生物学特征如下:

(1)祁连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chilianesis Li et Chang

地方名:绵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

地理分布:见于青海、甘肃内陆河水系

主要性状:背鳍ii~iii,7;臀鳍iii,5;胸鳍i,17~19;腹鳍i,8~9;下咽齿3.4/4.3;第1鳃弓鳃耙外侧15~18,内侧20~33。脊椎骨4+43~44。体长为体高的3.6~5.6倍,为头长的3.4~6.4倍,为尾柄长的2.9~4.0倍,为尾柄高的10.2~14.2倍;头长为吻长的2.9~4.0倍,为眼径的4.3~8.2倍,为眼间距的1.9~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0~2.1倍。背鳍前距长为体的43.1~49.1%。体长,前部趋圆,后部稍侧扁。头钝锥形,吻圆。口弧形,亚下位,口裂较大。上颌稍突出,下颌内侧有角质缘,常隆起成嵴。下唇细窄,且分为左、右下唇叶;唇后沟中断。眼侧位,鼻孔位眼的前上方。须缺如。体表仅肩带部分有2~4行排列不规则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有2行较大的鳞片,每行18~26,或21~30枚,行列前端达腹鳍基部;体余部裸露无鳞。背鳍刺发达,后缘具21~30枚深刻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略小于至尾柄末端的距离。腹鳍起点一般和背鳍第2根分枝鳍条相对或稍前。臀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柄末端距离的中点。肛门近臀鳍起点。下咽骨弧形,长度为宽为的3.2~4.0倍。下咽齿细圆、微曲,顶端长,咀嚼面呈匙状,鳔2室,后室较前室长。肠短。腹膜黑色。体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腹部淡黄色或银灰色。多数小鱼侧线以上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大鱼一般仅在体侧有少数隐约可见的块状暗斑。背鳍下,侧线以上的体表有淡红色的反光。各鳍青灰色;背、臀、胸、腹鳍略带红色;背鳍和尾鳍各有3~4行由褐色小点组成的倒“人”字形点列。

生活习性及食性:流水或静水均可生活,但多栖息于流水水中。平时分散或集小群在栖地觅食。繁殖期集大群到通往干流、水库或湖泊的较大支流。性成熟的雄鱼背鳍基较大,2~3根不分枝鳍条间隔颇宽;臀鳍4~5根分枝鳍条变硬;吻、眼眶、尾柄、背鳍、臀鳍和尾鳍上均有细粒状的珠星,雌鱼虽有但较小,解冰后约于5月间即可产卵。成熟卵呈黄色,略具黏性,沉入水底沙面、坑凹内发育。仔鱼孵出后,随水流进入干流湾叉或湖、库岸边浅水处肥育。杂食性,食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叶、嫩枝和碎屑,也吃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掉入水面的陆生昆虫,如金黾虫甲、粪虫甲和步行虫甲。

(2)酒泉高原鳅Triplopysa(T.)shutschiuensis(Rendahl)

地方名:狗鱼、泥鳅

分类地位:鲤形目,鳅科,高原鳅属

地理分布:见于青海、甘肃内陆河水系(www.daowen.com)

主要性状:背鳍iii,8;臀鳍iii,5;胸鳍i,11~12;腹鳍i,7;尾鳍1+14~16+1。鳃耙数8~12。脊椎骨4+40+1=45。体长为体高的5.9~7.6倍,为头长的3.9~4.7倍,为尾柄长的12.4~24.3倍,为尾柄高的15.1~17.2倍;头长为吻长的1.8~2.6倍,为眼径的5.4~10.2倍,为眼间距的2.9~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5~5.1倍。背鳍前距长为体的53%~56%。体甚延长而平直。头较小而圆,额顶稍平。眼小而圆,位头中部上侧,眼间窄而拱,眼间距为眼径的1.31~2.21倍。吻较长,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弧形。唇肉质薄而光滑。下颌匙状,边缘无角质。须3对,内吻须达口角,外吻须达后鼻孔,个别个体达眼前缘;颌须常达眼后缘,少数不达,个别超过。背鳍起点之尾鳍基部的距离大于至前鼻孔的距离,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下半部变硬,第1、2分枝鳍条最长,游离上缘内凹。臀鳍似背鳍而狭窄,游离下缘平直,后缘外凸。胸鳍长圆,末端钝尖。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外缘呈弧形,第3鳍条最长,后伸不达肛门。肛门近臀鳍起点。尾鳍末端深凹,下叶长于上叶。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色淡灰,下部淡黄;身体有黑褐色鞍形斑11个,背鳍前4,起、止点各1个,背鳍后5个,斑宽于间隙大致相等,各鳍沙黄;背鳍条上有一垂直的总行斑点。肠形简单,前后二曲,前曲顶点多伸达胃后弯末缘。无游离膜质鳔。

生活习性及食性:栖息于砂石河床,也见于河道相同的沟渠、区水汇入河道的湾叉。底栖,杂食性。

(3)修长高原鳅Triplophysa(T.)leptosoma(Herzenstein)

地方名:狗鱼、泥鳅(肃南)

分类地位:鲤形目,鳅科,高原鳅属

地理分布:见于青海、甘肃内陆河水系

主要性状:背鳍iii,6~7;臀鳍iii,5;胸鳍i,11;腹鳍i,7~8;尾鳍1+14~16+1。鳃耙数14~16。脊椎骨4+38+1=43。体长为体高的6.38~8.33倍,为头长的3.26~5.10倍,为尾柄长的4.21~6.29倍,为尾柄高的12.9~18.2倍;头长为吻长的2.14~3.15倍,为眼径的4.90~9.90倍,为眼间距的2.84~5.5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90~4.20倍。背鳍前距长为体的53.6%~55.7%。体细长,头尾尖细。头锥形而小,额顶较平;眼小而圆,位于头中部,转向上侧;眼间较平。吻前突,口下位,弧形;口角近前鼻孔下垂线。唇微皱褶。下颌匙状,深弧形,略厚而外露。须3对,口吻段达口角,外吻须达鼻后缘或眼缘;额段达眼中部或眼后缘,甚至超过。背鳍起点在体中部,至尾鳍基部约等于至眼或鼻孔的距离,鳍形高而窄,游离缘长圆。臀鳍形似背鳍而较小。胸鳍略短圆,第5鳍条最长,腹鳍第4、5鳍条最长,末端拉近或超过臀鳍起点,其基部起点约与背鳍第3根不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近臀鳍起点,尾鳍末端微凹,下叶稍长。躯体基色灰黄,背部有7~8个鞍形斑,宽不如间隙。体侧有大理石斑状纹;背鳍斑点小而暗;尾鳍斑多而清晰,但不成点列。胸鳍、臀鳍黄灰。侧线完全。腹腔无游离鳔,肠仅2曲,前曲位胃背方,顶点在胃中部。两性异形,雌雄性比约为3:2。

生活习性及食性:小型底栖、杂食鱼类,平时栖居河水浅水区的堆集物下或渠沟,潜伏水底,不易看出。

(4)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T.)strauchii Kessler

地方名:狗鱼、泥鳅(肃南)

分类地位:鲤形目,鳅科,高原鳅属

地理分布:黄河上游、内陆河水系

主要性状:背鳍iii,7;臀鳍ii,5;胸鳍i,11;腹鳍i,8;尾鳍1+18+1。体长为体高的7.8~7.9倍,为头长的4.6~4.9倍,为尾柄长的5.0~5.1倍;头长为吻长的3.2~3.7倍,为眼径的5.0~5.5倍,为眼间距的3.1~3.6倍;为尾柄高的15.4~15.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4.8~4.9倍。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6.7%~57.4%。体延长,前躯圆,腹部平坦,背鳍后的体部侧扁。吻圆纯。口须3对,第1对吻须短,第2对达眼前缘,口角须达眼后缘。背鳍和尾鳍有由黑色小斑所组成的点列。体背在背鳍前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背鳍后的背部,黑色斑形长而细且稀疏。侧线完全,鳔2室,前室被骨质囊,后方有明显的膜质鳔后室,其末端超过骨质鳔囊后缘的水平线,游离于腹腔中。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变硬;肠与胃连接处无肠盲突。

生活习性及食性:生活于河流沿岸浅水凹,砾石或其他腐殖质堆集物下。杂食性,但食物的大部为水生昆虫,也有高等植物碎屑。

(5)重唇高原鳅Triplophysa(T.)papilloso-labiatus

地方名:狗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鳅科、高原鳅属

地理分布:见于内陆河水系的甘肃张掖、酒泉

主要性状:背鳍iii,7;臀鳍iii,5;胸鳍i,10~11;腹鳍i,7;尾鳍1+15+16+1。鳃耙8~14;脊椎骨数4+36+1。体长为体高的5.2~7.3倍,为头长的3.8~5.2倍,为尾柄长的5.1~5.3倍;为尾柄高的15.4~15.8倍;头长为吻长的2.1~3.4倍,为眼径的5.5~12.4倍,为眼间距的2.6~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9~5.5倍。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4%~56%。体延长,略呈圆柱形,尾柄细缩,头纯圆,额平扁。眼圆而小,略转向上方,眼间宽平。吻稍突出,吻长近于眼后头长。唇肥厚,乳突极发达,上下唇均有双行,下唇较不清晰,围口似双重流苏,下唇纵棱状中褶亦有小乳突伸至颌部,须3对,内吻须达口角,外吻须达眼前缘;颌须达或超过眼后缘。背鳍始于体中部,背鳍至尾柄末端的距离小于、等于或大于背鳍前距;鳍游离上缘近于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下半部略为变硬,第1~2分枝鳍条最长。臀鳍形似背鳍而较小;胸鳍长圆,第3、4鳍条最长;腹鳍始于背鳍起点之后,约与背鳍第2分枝鳍条相对,第3鳍条最长、末端伸达肛门,接近或抵达臀鳍起点。尾鳍末缘浅凹,上叶稍长。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鳔2室,前室包于骨质囊内,游离鳔錏铃形,后部球状且大,前部有小管与骨鳔相连。体基色黄褐,背和体侧黑褐斑块大小驳杂,可散布于侧线上短条状褐色条形斑排列成2行点列。尾鳍微内凹,基部黑褐,顺凹势有2~3行条状点列。胸鳍外缘、腹鳍黄褐色。肠盘曲较简单,前后两曲,前曲顶端达骨背方。两性异形。雌雄性比为2:1。

生活习性及食性:小型底栖杂食性鱼类,静水、流水,多水草或无水草的水体中均可生活,较多的见于多水草水体。平时隐于草中或砾石间。食水生昆虫、灌类、水绵、鳞翅目昆虫。

(6)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

地方名:狗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鳅科,鼓鳔鳅属

地理分布:见于内陆河流域黑河、疏勒河甘肃、内蒙古居延海

主要性状:背鳍iii,7;臀鳍ii,5;胸鳍i,12;腹鳍i,7;尾鳍1+16+1。第1鳃弓耙数外侧0~3,内侧12~22;脊椎骨4+33~34+1=38~39。体长为体高的4.5~5.0倍,为头长的3.7~4.2倍,为尾柄长的6.5~7.4倍,为尾柄高的11.8~14.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6倍,为眼径的6.0~13.3倍,为眼间距的2.7~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2.4倍。背鳍前距长为体长的48.1%~58.5%。躯体明显的呈三部分,头楔形,背腹扁平,头后,腹鳍起点前的体部横断面呈梯形;背鳍起点以后侧扁。吻钝圆。口下位,呈弧形。段3对,吻须2对呈“U”字形排列;内吻须不达口角,外吻须达眼前缘;口角须1对,后伸达眼后缘。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开口于瓣膜中,后鼻孔大近眼前缘。眼侧位,在头轴偏上方;两眼间平坦。侧线完全。背鳍起点至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游离缘微凹。胸鳍位低,成水平扩展,末端不达腹鳍。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下方之后,或相对,末端达肛门,但不伸至臀鳍。尾鳍浅凹。吻背、头背有许多黑褐色小点,甚至扩展至眼后,鳃盖骨后缘。侧线以上的体侧满布黑褐色斑点,位于体后的斑点较大;侧线下的体侧亦有少数黑褐色斑,但不延至腹部。腹部淡黄色。背鳍、尾鳍沙灰,其余各鳍沙黄。

生活习性及食性:底栖性凶猛鱼类之一。以水生昆虫、蠕虫、底栖动物,甚至掉落水面上的陆生昆虫为食,也食其他小鱼,甚或同类小鱼。平时栖居水域的深潭处,或隐于水体隐蔽物中,遇有食物迅即游出掠食,冬季在深潭中越冬;夏季当水中泥沙含量大时,常被窒息而死;在5—6月繁殖。

(7)中华细鲫Aphyocypris chinensis

地方名:碎杂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鱼丹亚科,细鲫属

地理分布:见于内陆河水系黑河流域中下游河段

主要性状:背鳍iii,7-8;臀鳍iii,7;胸鳍i,13;腹鳍i,7;下咽齿2.3/5.3或2.3/4.3。第1鳃弓耙数外侧4,内侧6。纵列鳞34,背鳍前鳞14~15,围尾柄鳞13~14。脊椎骨28~29。体长为体高的2.8~3.7倍,为头长的3.9~4.10倍,为尾柄长的4.1~4.9倍,为尾柄高的7.1~8.2倍;头长为吻长的4.2~6.3倍,为眼径的3.2~3.7倍,为眼间距的1.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2.0倍。背鳍前距长为体的59.1%~61.5%。体小而侧扁,头部前端圆钝。口形小,端位,口裂略上倾。上颌末端后伸达眼前缘的下方。眼大,侧位。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间宽坦。唇薄,无须。鳃耙形小,排列稀疏。下咽齿长,圆锥形,末端尖而弯曲。鳞较大。侧线不完全。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腹鳍前的胸部缺如。背鳍形短且无硬刺,起点在鳍基部之后,至吻端的距离大于于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末端接近腹鳍起点。腹鳍末端可及肛门。臀鳍起点在背鳍后方,无硬刺。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鳔2室。腹膜银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体背和体侧以上的体部灰黑色,侧面正中至尾鳍基部有一显明的黑色条纹;鳍均微黄色。

生活习性及食性:小型鱼类,最大个体仅达60mm。生活在池塘、沟渠或湖泊中,游动迅速。繁殖期在5—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