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区珍稀保护动物种类有10种,皆为鸟类,为黑鹳、大天鹅、鸳鸯和红腹锦鸡等。分述如下:
(1)动物名称:黑鹳
分类:鸟纲,鹳形目,鹳科
保护级别:1级
保护原因:濒危
此区分布:稀见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未见其巢穴。
种的描述:成鸟的体长为1~1.2m,体重2~3kg。鲜红色的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较小,呈裂缝状。它的腿也较长,胫以下的部分裸出,呈鲜红色,前趾的基部之间具蹼。眼睛内的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周围裸出的皮肤也呈鲜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端的绿色、紫色或青铜色金属光辉,尤以头、颈部的更为明显。幼鸟的头、颈及上胸均为褐色,颈及上胸羽端棕褐色,呈点斑状,翼羽及尾微缀以淡棕色,胸腹中央微沾棕色,嘴及脚为褐灰色。
种群现状:据黑鹳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专家多认为其数量还在下降。
栖息特点: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多在山区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营巢(山西),或在绿洲湿地高大的胡杨树上营巢(新疆塔里木河中游),有沿用旧巢的习性。夏天在中国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迁飞时结群活动,平时则单独活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黑鹳在大树或悬崖上的石隙中筑巢,每窝产卵3~5枚,雌雄鸟共同喂养幼鸟。成年黑鹳的声带退化,不会发出叫声,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
(2)动物名称:大天鹅
分类:鸟纲,雁形目,鸭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渐危
此区分布:偶见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
种的描述:大天鹅又叫白天鹅、鹄,是一种大型游禽,体长120~160cm,翼展218~243cm,体重8~12kg,寿命8年。全身的羽毛均为雪白的颜色,大小类似疣鼻天鹅,但也有明显差异。大天鹅有黄色和黑色的嘴,只有头部和嘴的基部略显棕黄色,嘴的端部和脚为黑色。虹膜褐色。它的身体肥胖而丰满,脖子的长度是鸟类中占身体长度比例最大的,甚至超过了身体的长度。腿部较短,脚上有黑色的蹼,游泳前进时,腿和脚折叠在一起,以减少阻力;向后推水时,脚上的蹼全部张开,形成一个酷似船桨的表面,交替划水,如履平地。它还常常用尾部的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羽毛,用来防水。大天鹅的喙部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叫作赫伯小体,主要生于上、下嘴尖端的里面,仅在上嘴边缘每平方毫米就有27个,比人类手指上的还要多,它就是靠嘴缘灵敏的触觉在水中寻觅水菊、莎草等水生植物,有时也捕捉昆虫和蚯蚓等小型动物为食。
种群现状:大天鹅的分布区非常广阔,而且无论是繁殖期还是越冬期,活动范围都与当年的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气候温和,它的繁殖区域可以向北方扩展,繁殖的时间也可以提前一些;而在气温较低的年份,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它的越冬区则可以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寻找没有被冰封的水域,以便获取足够的食物。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栖息特点: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昼夜均有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候鸟,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m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动食物,如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水栖昆虫、贝类、鱼类、蛙、蚯蚓、软体动物、苜蓿、谷粒和杂草等为食。大天鹅保持着一种稀有的“终身伴侣制”在南方越冬时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地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
(3)动物名称:鸳鸯
分类:鸟纲,雁形目,鸭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易危
此区分布:偶见于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
种的描述:鸳鸯雄鸟、雌鸟雄性鸳鸯色彩极为艳丽,喙为少见的鲜红色,端部具亮黄色嘴甲。额部和头顶中央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枕部红铜色的羽毛后颈暗绿暗紫色的羽毛都很长,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头套”上体深色腰部和背部褐色并带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下体浅色,最具有特色的是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形成面积很大树立于背部的帆状结构,为耀眼的橘红色,这是鸳鸯的一个显著特征。雌性鸳鸯远不如雄性鸳鸯漂亮,通体颜色为暗哑的灰色,也不具有雄鸟所具有的“帆状三级飞羽”雌鸟的辨识特征为鲜明的白色贯眼纹,喙灰色。鸳鸯体长41~49cm,翼展65~75cm。
种群现状:鸳鸯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时偶尔到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另外在英国和欧洲北部等地也有引入的种群,成为留鸟。在我国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福建、台湾、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繁殖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北部,偶尔在云南、贵州、福建的越冬地也见有筑巢繁殖的现象。
栖息特点:鸳鸯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他野鸭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附近的树枝或岩石上休息。它们戏水时伸头曲颈,在水上随波逐流,有时也用两翼击水,上下翻腾,拍出亮晶晶的水花。傍晚时飞回到离水域不远的河边树丛中或土坑、岩洞里去睡觉。睡觉时将头插在翅膀下边,用一只脚站立,有时它们还会在水面上漂浮时打盹。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
(4)动物名称:红腹锦鸡
分类:鸟纲,鸡形目,雉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渐危
此区分布:偶见于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和岩石陡坡的矮树丛
种的描述:红腹锦鸡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cm。尾特长,约38~42cm。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
种群现状:1982—1983年秋季在中国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km2;1988年秋为3.0只/km2;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km2;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km2。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中国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2004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红腹锦鸡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名单内的野生动物,因驯养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过相关程序后,可以合法进入餐馆,被摆上餐桌。
栖息特点: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善奔走,途中遇低岩或小片空地时,则展翅滑翔而过。飞翔亦甚快而灵巧,在林中飞行自如。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在隐蔽处休息,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栎等乔木树上。上树时多从低枝逐级跳跃,盘旋而上,或从邻近小树再往上跳。每当夜幕降临时候,常常可听到上树时翅膀扇动的“扑、扑、扑”声。多栖于离地4m以上树冠层树木的侧枝上。通常不群栖于一树,而是分别栖于邻近的几棵树上。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蕨叶、野蒜、悬钩子、酢浆草、蔷薇、胡颓子、羊奶子、箭竹、橡子、华山松种子、稠李、漆树、杜鹃、雀麦、栎树、茅栗和青冈子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
(5)动物名称:灰雁
分类:鸟纲,雁形目,鸭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渐危
此区分布:偶见于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
种的描述:灰雁雌雄相似,雄略大于雌。头顶和后颈褐色;嘴基有一条窄的白纹,繁殖期间呈锈黄色,有时白纹不明显。背和两肩灰褐色,具棕白色羽缘;腰灰色,腰的两侧白色,翅上初级覆羽灰色,其余翅上覆羽灰褐色至暗褐色,飞羽黑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和羽缘;最外侧两对尾羽全白色。头侧、颏和前颈灰色,胸、腹污白色,杂有不规则的暗褐色斑,由胸向腹逐渐增多。两胁淡灰褐色,羽端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跗跖亦为肉色。幼鸟上体暗灰褐色,胸和腹前部灰褐色,没有黑色斑块,两胁亦缺少白色横斑。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2,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灰雁在中国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越冬种群,历史上曾和鸿雁、豆雁、白额雁一起是中国传统的狩猎对象,由于过度狩猎和越冬环境恶化,种群数量下降很大。国际水禽也湿地研究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t and Wetland Research Bnreau,IWRB)1990年 组 织 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仅统计到4906只。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见到3000多只,估计中国灰雁的种群数量已有所恢复。
栖息特点:灰雁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见出入于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原、沼泽和草地。
(6)动物名称:纵纹腹小鸮(www.daowen.com)
分类:鸟纲,鸮形目,鸱鸮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稀少
此区分布:稀见于高空,多为路过,非栖息地。
种的描述:纵纹腹小鸮体长20cm左右。面盘不明显,没有耳羽簇,皱领也不显著。跗跖和趾被羽。上体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点,尤以头顶较为细密,眉纹和两眼之间为白色,后颈具不完整的白色翎领;下体为灰色,没有条纹,两胁具横斑,所以得名,但腹的中部为纯白色,没有斑;虹膜金黄色;嘴角绿色,嘴峰有时较暗,有时较黄,蜡膜绿色或绿褐色,脚黄绿色,铅绿色或暗黄色。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栖息特点:纵纹腹小鸮在各地均为留鸟,栖息于低山丘陵、林缘灌丛和平原森林地带,也出现在农田、荒漠和村庄附近的树林中。主要在白天活动,常在大树顶端和电线杆上休息。飞行迅速,主要通过等待和快速追击来捕猎食物。
(7)动物名称:雕鸮
分类:鸟纲,鸮形目,鸱鸮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稀少
此区分布:稀见于高空,多为路过,非栖息地。
种的描述:雕体形大,眼线白,面颊浅棕;整个上体棕黄色,杂以棕、褐不等状色斑;后颈及背上部的杂斑较细,呈黑褐色纵纹;耳羽也为黑褐色,长达60mm;胸部的纵纹很宽阔,腹部羽干纹较细,并有波状细横纹;两胁、腿覆羽及尾下覆羽呈淡褐色的波状细纹,尾羽下面有四、五道波状褐色横斑。虹膜为金黄色,嘴和腿为黑褐色。
种群现状:雕几乎遍布西藏全境,青海、四川、云南等邻近省区也有分布。近几十年来,雕种群数量不断下降,主要是草原大面积灭鼠,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剧烈波动,致使雕没有稳定的食物供应。其次是捕猎雕制作标本出售,对雕种群的冲击相当大。
栖息特点:栖息于开阔的草原、林区、山谷。作为夜行性动物,它白天停息在大的树干、草原凹陷处或土崖下,有时静立于悬崖峭壁或茂密的丛林间,耳羽竖起,远看如同兔子的耳朵。
(8)动物名称:草原雕
分类:鸟纲,隼形目,鹰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稀少
此区分布:稀见于高空,多为路过,非栖息地。
种的描述:草原雕体长70~80cm,翼展160~200cm,体重2400~3800g。体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是一种全深褐色雕类。容貌凶狠,尾型平。成鸟与其他全深色的雕易混淆两翼具深色后缘。有时翼下大覆羽露出浅色的翼斑似幼鸟。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它在滑翔时也不像金雕那样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而是两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
草原雕体羽以褐色为主,上体土褐色,头顶较暗浓。飞羽黑褐色,杂以较暗的横斑,外侧初级忌羽内基部具褐色与污白色相间的横斑;内侧初级飞羽及次维飞羽的尖端具三角形棕白斑;下体暗土褐色,胸、上腹及两胁杂以棕色纵纹;尾下覆淡棕色,杂以褐斑。头显得较小而突出,两翼较长,翼指雕展开度较宽。飞行时两翼平直,滑翔时两翼略弯曲。雌雄相似,雌鸟体形较大。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2,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栖息特点:主要栖息于树木繁茂的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从海平面至海拔3000m的高度均有踪影。但避开沙漠和茂密的林地。
(9)动物名称:秃鹫
分类:鸟纲,隼形目,鹰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稀少
此区分布:稀见于高空,多为路过,非栖息地。
种的描述:体形大,全长约110cm,体重7~14kg,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翼展有2m多长,0.6m宽(大者可达3m以上)。成年秃鹫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羽色稍淡,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白褐色。上体暗褐色,翼上覆羽亦为暗褐色,初级飞羽黑色,尾羽黑褐色。下体暗褐色,胸前具绒羽,两侧具矛状长羽,胸、腹具淡色纵纹,尾下覆衬白色,覆腿黑褐色。秃鹫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腊膜铝蓝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鹫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秃鹫形态特殊,可供观赏,其羽毛有较高经济价值。在牧区,秃鹫受到民间保护,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常有人捕杀制作标本,作为一种畸形的时尚装饰,加上秃鹫本身繁殖能力较低,使本种群受到了一定破坏。体形硕大(100cm)的深褐色鹫。具松软翎颌,颈部灰蓝。幼鸟脸部近黑,嘴黑,蜡膜粉红;成鸟头裸出,皮黄色,喉及眼下部分黑色,嘴角质色,蜡膜浅蓝。幼鸟头后常具松软的簇羽,飞行时更易与深色的Aquila属的雕类相混淆。两翼长而宽,具平行的翼缘,后缘明显内凹,翼尖的七枚飞羽散开呈深叉形。尾短呈楔形,头及嘴甚强劲有力。
种群现状: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1994)。罕见,但在分布区的北部较常见。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参考文献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秃鹫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和骨骼,肉有滋阴补虚的功能。骨有软坚散结的功能,治甲状腺肿大。
栖息特点:筑巢于高大乔木上,以树枝为材,内铺小枝和兽毛等。多单独活动,有时结3~5只小群,最大群可达10多只,飞翔时,两翅伸成一直线,翅很少鼓动,而是可以利用气流长时间翱翔于空中,当发现地面上的尸体时,飞至附近取食,食物主要是大型动物和其他腐烂动物的尸体,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也捕食一些中小型兽类。
(10)动物名称:白鹭
分类:鸟纲,鹳形目,鹭科
保护级别:2级
保护原因:稀少
此区分布:稀见于高空,多为路过,非栖息地。
种的描述:中等体型(60cm)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
种群现状: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岩鹭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栖息特点: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